“大司馬也是書生。”戚繼光提醒了下譚綸他的身份,譚綸可是進士出身,正經的讀書人。
譚綸手握住了腰刀說道“手癢,要不要比試一下”
“陛下來信叮囑過了,不要大司馬與人爭斗。”戚繼光不打算應戰,他的確跟譚綸學過劍法,但那時候譚綸身體情況可比現在好多了。
譚綸一聽,眼睛瞪大皇帝這太過分了,連這都防備了。
他只能頹然的說道“嗐我難道還成了一碰就碎的瓷器了不成你看看那幫弱不禁風的御史,哪個有我強”
“這是陛下的仁德呀。”戚繼光理所當然的說道,他認為皇帝陛下是個仁慈的君王。
沒錯,在戚繼光眼里,他那個少年組天下第一高手的徒弟,非常有仁德,根本不是言官說的暴君,你看譚綸出塞旅個游,陛下都安排的面面俱到,這不是仁德是什么
若說陛下苛責耳目之臣,更是無稽之談,看看侯于趙吧皇極殿上披麒麟大氅,這是薄待
戚繼光站在大寧衛的城墻上,手向正北說道“一年時間,會在這個土墻外,建一個圍二十里的城池,左為七老圖山,右為努魯虎兒山,北有老哈河穿境而過,以老哈河為水源,依山傍水建城,唯有南面薄弱,但是南向喜峰口,所以敵人只能從正北而來。”
“此城一旦建成,土蠻汗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決計攻不下來。”
“一路向北,建圍五里營堡共七座,分布在老哈河兩側,桃吐山為鎖鑰,互為犄角,攻守相望。”
戚繼光跟譚綸討論著大寧衛的防務,一個大城,七個小城,就完全足夠用了。
“嶙嶙故城壘,荒涼空戍樓。在德不在險,方知王道休。”譚綸滿是感慨的說道,大寧衛曾經是的大明的寧王府,現在已經破爛不堪,一片荒涼。
在譚綸看來,這個德可不是仁德,而是武德、君王之德,君王之德是指政治、軍事上的積極進取,而不是一味的寬縱。
譚綸看著這一片的雪原目光有些深遠的說道“宋太祖皇帝要遷都,覺得想要長久,當遷長安,欲據山河之險而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
“宋太宗認為不可,說在德不在險,他是認為德為仁德,最后卻是兵敗高粱河,竊了一架驢車,疾馳逃竄。”
仁德不行,武德可以。
小皇帝你去把唐僧師徒除掉,張居正要幾分熟求月票,嗷嗚
本章完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