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派遣兵部尚書譚綸來到了大寧衛,名義上是說犒賞,實際上是考察軍功,這是御史們的活兒,他們自己閑的沒事非要點檢,朝廷就把他們派來自己點檢。
“誰帶著御史們點檢首級功”譚綸看了看梁夢龍、劉應節、馬芳、麻貴、楊文、陳大成等人,有些疑惑的問道,京營、以及薊州軍方方面面頭頭腦腦都在他這邊,要去桃吐山查看膨潤土的儲備,人都在,那誰在接待御史
“李如松。”馬芳讓自己的臉色盡量保持嚴肅。
當初京營遴選將官的時候,李如松說京師的武將受制于文官就跟奴仆一樣,他不樂意待,要回遼東,被戚繼光教訓了一頓之后,又被譚綸狠狠的打了一下,李如松身上的狂傲才稍加收斂。
就像是在熬鷹一樣,李如松就是那頭鷹,越不喜歡文官,戚繼光就越派他去接觸,在很大程度上,大明武將和大明軍最大的敵人,不是北虜東夷,而是背后這幫自己人。
戚繼光對李如松寄予厚望,所以培養他的時候,也是不余遺力,只有接觸才能了解,才能熟練的應對他們那張嘴,也知道他們那張嘴的可怕。
“好吧。”譚綸聽聞,露出了一絲微笑,熬鷹譚綸也是熬鷹之一,這能把李如松這只桀驁不馴的鷹熬出來,也算是后繼有人。
戚繼光帶著譚綸來到了桃吐山,這是一座山,大明漂白土的用量的確很大,但是對于一座山而言,微乎其微。
這里也是大寧衛外七營堡的鎖鑰。
“從桃吐山北去一共有三個營堡,別是興隆堡、青山堡和杏樹堡,這三個營堡都在老哈河以西,北虜進攻的時間很確定,都是在秋天,秋天老哈河水勢迅猛,不易渡河,這三處營堡,聞虜訊,可拒敵點燃狼煙,而大寧衛可出擊阻截敵軍。”站在桃吐山的山頭上,戚繼光介紹著大寧衛的布防。
興隆堡三面環山,是易守難攻之地,所以只需要不到五里的城墻,就能守備,由興隆堡向北,是杏樹堡,因為這里長了一片的杏林,故此得名,而北虜從東側來,就會迎頭撞上杏樹堡。
青龍堡在元寶山北側,是最前線,同樣也是山口,兩個營堡,占據了交通要道,任何想要進犯大寧衛的敵人,就必須要突破杏樹堡和青龍堡。
出了杏樹堡和青龍堡后地勢開始變得平坦,屬于全寧衛的地方,那邊也是現在胡虜直接控制的區域。
而突破一個營堡,對于擁有火炮的大明而言,都需要一力降十會,對于北虜而言,也是難上加難。
這兩個營堡,是一種不規則的碉堡,是戚繼光在薊鎮首創的守城利器,空心敵臺。
敵臺需要向外突出邊墻之外一丈四五左右,向內突出邊墻之內五尺左右,空心敵臺虛中為三層,中層設有火炮、瞭望窗、箭窗等等,城外碉堡的設計,是長期與北虜作戰的經驗和總結。
這種不規則性的碉堡,想要攻下一個都需要付出極大的傷亡。
“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攻守是戰爭的矛與盾,只有能靈活處置這個矛盾,才能平寇拒敵,可稱之為善戰者,顯然戚帥就是善戰者。”譚綸聽完了戚繼光的布置,由衷的說道。
按照戚繼光的布置,不能說大寧衛固若金湯,只能說,堅不可摧。
譚綸可不是泄泄沓沓的文人墨客,他可是親自拿著刀跟倭寇拼命干了十幾年的進士,站在北虜的角度,進攻戚繼光的防區,還不如直接跑到找俺答汗拼命來的痛快。
梁夢龍接過了戚繼光的話茬繼續說道“目前來看,大寧衛有田畝一萬一千余頃,林場兩萬余頃,牧場八千頃,只看田畝,能養兩萬軍,若是算上林場產出,也頂多增加三千軍,以墾荒等計算,也就三萬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