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綸和軍將們打了太多的交道,甚至他本人的政治光譜,更像是軍將,而不是文官,所以他知道要把話講明白,而不是彎彎繞繞,似是而非,軍隊一旦理解錯了,那譚綸萬死難辭其咎。
“陛下所指,就是京營踏破之地。”戚繼光十分平靜,就像在闡述一個理所當然的事實一樣說道。
戚繼光朱紅色的帝黨,他身上的張黨、浙黨的政治光譜正在褪色。
馬芳松了口氣,他攔下了戚繼光繼續北上的想法,其實也比較擔心,一旦朝中風力輿論,真的形成了決策,最后導致此次出塞作戰,就是大明京營最后的絕唱,那馬芳如何面對京營將士
現在他不擔心了,小皇帝在朝中重拳出擊,甚至連言官都砍了兩個,這就是個很好的信號。
馬芳有一套奇怪而合理的標準,他觀察朝中風力輿論倒向,就看文官,尤其是這些權豪口舌會不會倒霉,要讓這些權豪們倒霉,那皇帝就得握緊刀子,那京營必然會繼續進攻。
至于議和、封貢這些事兒,馬芳久經戰陣,他壓根就不認為能成。
戰爭這個東西,任何一方,都只能決定戰爭的開始,無法決定戰爭的結束,更加簡單地說,大明和土蠻還沒打夠,接著打就是了。
戚繼光和譚綸聊了很久,才回到了大寧衛城內,在馬芳等人離去后,戚繼光從懷里摸出了一封信,這封信,戚繼光沒給任何人看過,是陛下的密旨。
說是密旨,上面有張居正的書押,顯然元輔是知道的。
“嚯”譚綸看完書信,看著戚繼光眉頭緊蹙,上下打量了許久,才略顯懷疑的問道“戚帥本姓朱”
“大司馬何故如此胡言亂語”戚繼光一聽就不樂意了,立刻反駁道。
“你在大寧衛,你比當初寧王權力還要大啊,你還說伱不姓朱。”譚綸指著便宜行事那四個字,用力的點了點說道“當初寧王就藩大寧巨鎮,統塞上九十城,帶甲八萬,革車六千,何其威風稍有動作,也要送書回京詢問太祖皇帝啊。”
“嗯”戚繼光眉頭緊蹙的看著譚綸問道“寧王殿下當初在大寧衛,都不能便biàn宜行事嗎”
譚綸一拍桌子,笑著說道“當年大寧衛的八萬兵,隸屬于大寧都司,又不是歸寧王府管,寧王能調動的兵馬只有二百鐵林軍罷了,現在戚帥手下精兵三萬,京師就在五百里之外,和土蠻汗講和,率眾拿下,直撲京師”
“胡說八道。”戚繼光笑了起來,譚綸也笑了起來。
譚綸這話其實是重復一些言官不著調的言論,這是典型的不從軍才能說出的話,大明不是沒有藩鎮,西北晉黨族黨,東北李成梁,西南黔國公府,東南殷正茂。
戚繼光若是真的從大寧衛豎旗造反,他還沒領兵南下,就被馬芳、麻貴等人割走了腦袋請功去了。
這里,就必須要提到當初。
戚繼光送來了遴選將帥的名單,這份名單上,副總兵是馬芳,參將麻貴、麻錦、李如松、楊文都在,當時朱翊鈞問戚繼光要不要黑箱操作一下,換掉馬芳、麻貴、麻錦等人,戚繼光的答案是不用。
從那個時候起,皇帝陛下都表現出了對戚繼光的高度信任,也是從遴選武將開始,就決定了京營,從來不是戚繼光的一言堂,所以,從任事上來看,京營沒有條件造反,在面對北虜時候能夠眾志成城,若是調轉槍口對準皇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