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黨的楊兆、趙完責、王念和你李成梁不和,要朝廷調走,張黨的巡按劉臺,你也要朝廷調走,你李成梁這不是依功威逼朝廷,不能對你李成梁監察嗎
如果這樣去看這個問題,李成梁就是個軍頭,是藩鎮。
李成梁平虜堡之戰,也就是想打贏,也沒想過朝廷會恩賞,但是李如松打的實在是太好了,從出塞之后,李如松一馬當先,作為先鋒,在營州衛鑿穿了敵營,在大寧衛攻破了城池,大雪天,一日七十里,威逼全寧衛。
最后李成梁還是撈到了寧遠伯的世券。
李成梁滿是感嘆的說道“朝廷現在很為難,張黨的人不讓進遼東,晉黨的人不要入遼東,那誰來監察,只有一個張學顏,獨木難支,最近也沒往遼東派人。”
“大司馬說,朝廷有打算讓侯于趙來遼東巡按,也不知道是大司馬是不小心,還是有意說于我聽。”李如松聽聞父親說話,面色驚疑不定的說道。
譚綸在大寧衛,說起了朝中的事兒,自然就說到了侯于趙,李如松當時權當聽個樂子。
譚綸像是不經意談起,說是有人舉薦了侯于趙到遼東,還未定論。
譚綸到底是有意的,還是不小心呢
“侯于趙咋樣”李成梁可不是李如松這個啥都不懂的孩子,李成梁太清楚朝堂這潭水有多混了,譚綸這話,李成梁清楚的知道,就是一個小小的試探。
若是李成梁對朝廷仍然有恭順之心,自然會提到劉臺的案子,負責押送保護十二名言官的李如松自然會說起侯于趙的人事安排,這就順理成章的詢問了李成梁的意見。
若是李成梁十分得意于先是趕走了楊兆,又是趕走了劉臺,那自然不會覺得自己做的過分,也就不會和兒子說到目前遼東的困境,那就順理成章的試探出了李成梁已經打定主意,要當割據一方的藩鎮,山大王。
朝廷對遼東的決策,也算是有譜。
李如松嘴角抽動了下說道“侯于趙的話,忠君體國”
“我大明朝還有忠君體國的言官”李成梁驚訝無比的說道。
“海瑞不是嗎”李如松低聲說道“我看周良寅這些言官也不錯啊,仗是在塞外打的,有懷疑也正常,你看,到了大寧衛也是和和氣氣的,對京營的勝利,嘖嘖稱奇,也認可了京營的功績。”
李成梁一巴掌拍在了李如松的腦門上。
“爹你又打我你又打不過我你兒子都這么大了,你還揍我”李如松氣急,怎么又挨了一巴掌,疼倒是不疼,多丟人啊,隨行的步營都看著呢
現在李如松已經是步營的參將了,手下三千多人,也是要面子的
“你是我兒子,你就是當了大將軍,我也能揍你”李成梁語重心長的說道“兒呀,太年輕了,海瑞是極個別,你看吧,周良寅這幫人回京之后,必然會翻臉,他們現在老實,是刀架在脖子上,不能不說實話,你猜他們回京后會怎樣必然胡說八道。”
“真的”李如松看向言官的表情變得冰冷無比,他相信他爹的話,因為他爹老是打勝仗,在當下,要是不懂政治,絕對打不了勝仗
李成梁吃過這個悶頭虧,大明的軍將們,哪個沒吃過這個悶頭虧李成梁低聲說道“如果周良寅回京后翻臉,從今往后,你記住了,日后千萬不要信任他們,哪怕你信皇帝呢,皇帝至少還有功必賞,有過必罰。”
“打贏了,皇帝真的賞”
“孩兒記住了。”李如松最終答應了下來,他年紀不大,對言官的千張面孔,見識還是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