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叩謝陛下隆恩”周良寅一聽心中升起了一些迷茫,而后再叩首,謝了皇帝的圣恩。
周良寅不知道自己為何沒有步了劉臺和余懋學的后塵,讓陛下如此厭惡,陛下居然還給了一個將功贖罪的機會。
其實很簡單,因為劉臺是陰結虜人,而余懋學是跟曾光、何心隱游說土司造反案有關,那都是十惡不赦的大罪。
而周良寅彈劾戚繼光和李成梁的內容,不是虛偽,是實話。
戚繼光的確打算進兵全寧衛,而李成梁的確苛責了言官,周良寅罪不至死,去大寧衛踐履之實,切實的感受下死亡的威脅,好好做事,未嘗不能成為國之干吏。
周良寅已經是言官中,少數能據實彈劾奏稟的了。
“土蠻汗的使者到京師了嗎”朱翊鈞詢問著和談之事的進展。
土蠻汗的各種過分條件,譚綸也如實稟報到了朝廷,所有人都清楚,這次談是談不出什么來的,但是談是有必要的。
“到了。”張宏俯首說道。
朱翊鈞點頭說道“讓大宗伯和陳學會督辦便是。”
洪武年間,高皇帝屢次下詔給北元皇帝讓他自去帝號,元昭宗不聽,還非要跟高皇帝對弈,還對的有模有樣,遠在塞外的元昭宗,是草原上少數雄主之一了,能在高皇帝手下撐了十幾年,已經很強了,徐達都敗在了元昭宗的手中。
元昭宗死后,高皇帝還下詔吊唁,算是認可了元昭宗比歷代元主都要強。
到了永樂年間,成祖文皇帝打仗,那也是打打停停,不是一直在打,也曾冊封了瓦剌的虜酋馬哈木為順寧王。
打仗就是這樣,打與談并不沖突,戰爭的結束,有兩種結果,一種是,一方完全臣服于另外一方意志,或者是誰也奈何不了誰,一個面子吃點虧,一個里子吃點虧。
和談和打仗并不完全沖突,也是一對兒對立而統一的矛盾。
到了下午的時候,朱翊鈞去了禮部,他要旁聽和談的內容,帝國和談,對他而言也是一種全新的體驗。
萬士和、譚綸、陳學會、徐爵等悉數到場,朱翊鈞坐定,等待著和談的開始。
“我是長生天下的勇士,可汗的長子布延,我聽說中國的皇帝只有十二歲,現在是宰相當國專權,果然是不符合禮法的事兒,堂堂中國,卻不知道禮儀了。”
“我的身份是極為尊貴的,我需要一個對等的人來談判,你們讓官吏家臣來談判,是對我的羞辱,我要皇帝出面跟我談。”布延不卑不亢的說道。
他是土蠻汗的長子,所以他要求小皇帝出來談判。
第一小皇帝小好糊弄,第二,延續土蠻汗的一貫主張,約為叔侄,土蠻汗年長為叔叔,小皇帝為侄子,那么布延就和小皇帝就身份對等。
“還是挨打挨得少了。”譚綸看著布延笑著說道“你現在的狷狂毫無道理,是大明贏了,不是你土蠻汗贏了,讓你爹洗干凈脖子等著吧。”
譚綸說話就是你這么不客氣。
萬士和瞪著眼睛,笑意盎然的說道“你叫布延是吧,你確信要請陛下出來談嗎你確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