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有理。”葛守禮點頭,他聽明白了其中的原理。
葛守禮說的是積分,不斷累積求和,張居正說的是微分,不斷的減小隔板的間隙,如果正好卡住一粒米,那就不會滾動了,做不到就減少米的滾動范圍,讓重心的改變不那么劇烈,船只的回正能力就會增強。
“這漕糧箱還有奧秘,葛總憲請看,這個蓋不是扣上去的,而是推進去的,它的每個漕有帶有兩個三寸的倒三角。”張居正上手演示了漕糧箱的蓋子,漕糧蓋的兩個倒三角,可以將米變成截面為三角形的三棱柱,這樣一來,會進一步降低米粒滾動帶來的重心偏移問題。
張居正其實做了實驗,用一艘四百料的尖底漕船,三千個漕糧箱,五百多名纖夫,在通惠河上做了實驗,漕糧箱可以有效的改善船只運米難以回正的問題。
這個漕糧箱實驗,張居正是和戶部尚書王國光一道做的。
張居正繼續說道“船艙的底部要有壓艙石,來進一步增加船只的回正能力,漕船就沒那么容易翻船了。”
為了讓漕船不那么容易翻船,大明的工匠們展現出了他們的力量,就像是讓船有水密艙設計一樣,大明的工匠似乎只需要一個機會,就能展現出他們巧奪天工的手藝來。
朱翊鈞看著刷滿了桐油的箱子說道“這箱子,好歸好,可是它貴啊,這一層桐油就要多少錢這木料又要多少錢雖然可以反復使用,但是這二十萬石糧食運抵京師,就要二十萬口箱子,造價高昂。”
“造價幾何”
張居正俯首說道“陛下,木料其實都是造船的邊角料,桐油其實保存時間只有一年,用不完用得完,堆集的桐油都得變質,一口箱子造價大約一錢銀子,二十萬口,也不過兩萬兩銀子。”
關于桐油的保存方案,仍在繼續研究,比如封閉的桐油箱,比如往桐油里放入生姜片防凍等等。
文華殿唯一商人王崇古則圍著這口明顯拼接出來的箱子,看了又看,這玩意兒最貴的就是匠人的工錢,都不是什么好木頭,也不需要多么平整,只要尺寸對就是,甚至不用刨平為光面,學徒可以制作,成本能控制到一錢銀子,王崇古是相信的。
王崇古圍繞著箱子思索再三的說道“陛下,如果量大,造價還會更加便宜,日后百萬口箱子壞掉了再補,也沒有多少錢,但是四百萬石糧食,可是京師的救命糧。”
“北糧貴,南糧賤,時日稍長,就有有權豪戶購買漕糧箱,販糧入京來,畢竟海運便宜,速度快,周轉也快,過去是船容易翻,有倭寇,海運自然不能通暢。”
“但是為了賺錢,還是有很多人愿意投入,過去海船運米風險大,不還是有那么多人,每年從交趾和占城運米到蘇松地區販糧”
“到時候,這糧箱,怕是也能做成一門生意。”
生財有道王國光一聽,這樣下去還得了這戶部尚書給王崇古做得了
但是王國光還真的不太擅長做買賣生意,他擅長財稅。
松江府近八成都是棉田,種了棉花不能種糧食,從交趾運糧入松江比從蘇州運糧還便宜,海船運米風險那么大,還有人要運,為了利益,一些投入而已。
而且這投入還不算貴,專門做這種箱子,講究的就是量大,規模大,上下產業鏈要打通,要不然零散的購入桐油、木料,自己制作還不如官廠賣的便宜。
產業鏈優勢可不是那么好打通的,這玩意兒官廠一天就能做上萬個出來,這是官廠的優勢,也同樣是劣勢,船大難掉頭,當工藝陳舊,商品失去了優勢之后,每生產出一件都是虧損,但是官廠受限于朝中風向,總是不能那么簡單的掉頭,這種僵化帶來的虧損,是大明官廠必然面臨的難題。
而探索在強橫的朝廷權力之下,如何降低官廠僵化帶來的虧損,也是王崇古研究的重要課題,嚴肅活潑,看起來是對立的,但也是能統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