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擅長打勝仗,他對軍械的鑄造十分的留心,為了鑄造合適能用的炮,戚繼光也是和工匠們認真的溝通交流之后,得到了一個法子。
在大明鑄十銃、炮,能得二、三銃可用者,便稱高手。
這說的是大明的鑄炮鑄火銃的良品率,哪怕是能工巧匠,那良品率也只有20到30,而且一旦在戰場上炸膛,問題會非常嚴重,防御和進攻都會出現紕漏和差錯,很容易被敵人抓到機會。
如何提高良品率,減少炸膛,就成了戚繼光思考的事兒,而戚繼光一直在觀察,進行經驗總結,終于找到了大明鑄炮法的問題所在。
大明的鑄炮法大體分為了兩種,第一種是砂模,就是翻砂工在沙子中添加黏土和水,不斷的攪拌夯實,最后形成模具,而一臺大將軍炮的砂模短則一個月,長則三個月,再加上恐怖的廢品率,就讓砂模鑄炮有時間漫長、無法大量鑄造等等缺點,失蠟砂模鑄炮法也是如此。
第二種則是鐵模鑄炮,鐵模鑄炮有若干種好處,將泥范翻鑄鐵模,然后用鐵模鑄炮,就是將模具由砂模改為了鑄鐵模型,這樣一來不用浪費工期,可以大量鑄炮,炮模還可以反復使用,以減少制模成本;不必像泥模那樣需要等待模具陰干,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這鐵模鑄炮這么好,為何還要改良工藝呢
鐵范鑄造,不是什么新鮮的技術,早在春秋戰國時候,就已經大量應用,沒有什么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鐵模鑄造最大的問題就是炸膛,所以要不斷的加厚炮壁來防止炸膛,而后這個炮就越鑄越大,越鑄越重,這和戚繼光要拿火炮野戰的目的是背道而馳的,七八千斤的火炮,只能填裝十二斤的火藥,打了兩炮,炮管被震裂了,還打什么
鐵模鑄炮的最大問題是,冷卻是由外向內的快速冷卻,炮膛的內壁就會出現大量又硬又脆的白口鑄鐵,硬,就無法以削磨,炮膛內無法鏜削光滑,而脆,就會因為爆炸造成斷裂。
大明普遍使用的良品率比較高的方法是內鍛外鑄的雙層鐵炮。
內部為熟鐵,外部澆鑄生鐵,大明的火炮賣相很普通,外面大量的沙眼氣孔,有的時候火炮發射,還會掉出來一塊,樣子丑不要緊,性能好就行了。
掉一塊也不妨礙火炮繼續發射,后面修修補補也能用,全都是因為內鍛熟鐵的炮芯。
炮芯是百煉熟鐵鍛造而成,故而外層炮體損壞,而內層炮體依舊完好無損,因為外層的生鐵,僅僅是起到加固內層鍛鐵炮膛的作用,澆筑外層的工匠變得為所欲為了起來,脫落了補上就是。
所以大明的火炮只要內層鍛鐵炮芯不壞,就能一直用。
而戚繼光的法子和砂模、鐵模、內鍛外鑄都有所不同,他用的法子是大明兵仗局的工匠們的集思廣益所得。
朱翊鈞來到了兵仗局,兵仗局太監接到了消息時間太晚了,打掃衛生還沒完,陛下就已經到了。
“天字號二十七號大將軍炮。”朱翊鈞來到了倉庫,讓人拉開了遮蓋的篷布,笑著說道。
天字號是御制,皇帝親自監工,二十七號炮不是它有二十七個兄弟,它是大明的第一個新鑄炮法鑄炮二十七次成功,并且順利多次火炮發射。
炮身按照官階高低自上而下一共有257個字,從敕造二字,英國公張溶、定國公徐文壁、遷安伯戚繼光一直到工匠的名字,都在火炮之上。
朱翊鈞站在火炮前,抬頭看著這八斤藥炮笑著說道“此炮通長七尺二寸三分,內徑三寸三分,外徑八寸一分,炮身倍徑24,重為1800斤,射程大約為八百步。”
“內鍛外鑄的法子其實已經很好了,有效的提高了良品率,但依舊有一個極大的問題,那就是不能大量鑄造,產能有限,一個炮芯的鑄造需要數月的時間,生產效率低下,同時內徑最大為六寸,就不能再大了。”
“這就促使了這門火炮的誕生。”
“鐵模內水冷鑄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