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的實踐鑄炮發現,火炮鑄造廢品率如此之高的原因,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炮管內外的冷卻速度差距問題,砂模、鐵模都存在這個問題,所以炮芯是一種折中的法子。
而且炮管的口徑越大,炮管壁也越厚,炮管內外冷卻速度的差距也越明顯,由于這冷卻速度的差距,許多材質不夠好、不夠均勻的炮管,就會在冷卻時,因為熱脹冷縮的緣故,而在火炮身管產生裂痕。
炮身出現裂紋,就是廢品。
而且最關鍵的是,炮管內外冷卻速度的差異,有些裂痕外表上是看不見的,而是在管壁金屬內部。
所以當時造好的火炮,均需作第一次試放。就是在炮管內填滿火藥但不裝炮彈,釋放一次,以管壁無裂痕者為合格,這樣做叫試炮,但是往往試炮合格的火炮,到了戰場上,還是炸膛或者炮身斷裂。
因為冷卻速度差異導致的裂痕一次不會被炸裂,兩次三次可以。
這也是為何人參鐵能被寧遠伯李成梁拿來當禮物的原因。
廣寧衛有一門火炮,名字叫耀威大將軍炮,雙層萬斤鐵炮,可以使用四十七斤的鐵彈、二十三斤火藥,炮身是內徑的15倍,一萬多斤重,威力強悍,但一臺炮一萬多斤,不便運輸,只能做城防炮。
大明并沒有廣泛的人參鐵,所以改良工藝勢在必行。
戚繼光和大明兵仗局的工匠們,給出的答案是,鐵模,鐵模可以大規模的鑄造,需要解決的問題是,鑄炮外面冷卻過快,內部冷卻過慢導致的白口鐵堆積內側。
工匠們選擇了水冷,內模水冷技術。
經過了二十七次的試制,終于完成了鐵模內水冷鑄炮法的研制,對于內部水冷的速率,是二十多次的實踐最后得到了的一個結果,這樣極大的加快了火炮鑄造速度的同時,極大的提高了良品率。
殷正茂圍著那門大炮嘖嘖稱奇,很快就明白了這種新技術的應用范疇,他呼吸有些急促的說道“這豈不是說能造重炮了”
“是的,兵仗局設計了一種艦炮。”朱翊鈞點頭說道“他擁有三寸五分的內徑,外徑則是由尾部厚重到頭部薄而漸變,炮身長約九尺五寸一分,重量為2000斤左右的艦炮,射程在八百步以上,可以裝九斤多重的實心彈或者開花彈,在三百步內可以有效擊穿四寸厚的木制甲板。”
“遺憾的是,還沒造出來。”
殷正茂是水師,他當然關心艦炮,現在的威力大的大將軍炮缺點太多了,一臺炮最少也要五千斤以上,這個載重,換成糧食和淡水,可以有效的增加續航,新的鑄炮法,可以有效的降低重量的同時,增加火炮威力。
艦炮還在試制,他這次回航,不知能不能領到這種威力更大、重量更小的火炮。
殷正茂跟著皇帝的腳步,看了兵仗局鑄炮的廠房,尤其是對于水冷和炮壁重量的厚度有了疑問。
朱翊鈞解釋道“這尾部的爆炸威力最大,所以最為厚重,同樣頭輕腳重,也能保持重心,讓火炮更加穩定,如此設計的原因,是因為這張圖,爆炸威力的曲線圖。”
“這是度數旁通的結果,具體的測量法,是這樣的。”
朱翊鈞解釋了下膛壓的概念,在不同的部分鉆孔,填入鉛子,火炮爆炸后,鉛子被激射而出,穿透木板的深度,就是膛壓的具體體現。
尾部膛壓高,炮壁厚重,前部膛壓小,則炮壁輕薄,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減重的同時,不會影響到火炮的性能,尤其是使用壽命。
殷正茂已經震撼到了麻木,陛下為了振武,真的費了不少的心神。
殷正茂要在京堂待上半個月的時間,主要是參加廷議,確定呂宋的郡縣化方案,這一點在殷正茂進京之前,張居正已經給殷正茂去過了書信,詳細的解釋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