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放下了彈劾他的奏疏,拿起了另外一本奏疏說道“戶部和兵部都不是很贊同賣船。”
王國光見張居正廷議此事,開口說道“大船,我們大明都不夠用,為何要賣給紅毛番呢如果我們有十二條五桅過洋船,一條船帶12萬石,一次就可運20萬石,明年海運漕糧要達到80萬石,只需要跑四趟就夠了,一個月時間足夠了。”
“賣兩條,就少兩條。”
王崇古斟酌了一番說道“大司徒,你這個算法不對,漕糧海船主要還是三桅的夾板艦,這才是漕糧運輸的主力,五桅過洋船是為了過洋,上次運送漕糧,是為了實驗海船的穩定性,過洋船總歸是要過洋的,我們現在沒有海圖,針圖,目前過不了洋,那船長安東尼奧可以幫我測試過洋船的過洋能力。”
“讓五桅過洋船在近海跑船,就像是給蛟龍套上了鎖鏈,大材小用。”
王崇古同意賣船,因為這是一門生意,關于生意上的事兒,王崇古本身家學淵源,而且自己督辦官廠,所以他不贊同王國光的保守思想,在生意場上的保守,就是把白銀拒之門外。
王崇古一向很大膽,俺答封貢、貢市都是他一力促成的,現在他又在官廠上發力了。
譚綸滿臉感慨的說道“五桅過洋船是戰艦,賣給了紅毛番,他們必然趁機作亂,伙同黑番、倭寇、亡命入寇,東南沿海的倭亂,實在是讓人心有余悸。”
“任何可能引起倭患的政令,都應該多加審視后再做出決定。”
王崇古沉默了片刻,不肯再多說一句,防止倭患是大明自開辟之后,就一直存在的政治正確,王崇古就是再想表達自己的意見,在這個問題上只能選擇了回避。
俞大猷看所有人都對這個問題忌諱莫深的樣子,坐直了身子說道“我就倚老賣老了,倭患這個矛盾,是非常復雜的,僅僅從軍事、大明海防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具體而言就是水師的建立和維護、海防海巡、以及軍械領先的問題。”
“如果諸位有印象的話,大帆船到港的時候,我們將其稱之為巨艦,大帆船,相比較之下,大明的船就顯得很小了,而現在,我們的船已經比他們大了,而且種類也在變多,畫舫這種船,也是松江造船廠的熱銷商品。”
“萬歷元年,我們經歷了短暫的商品劣勢的恐慌。”
“我認為可以賣,賣掉之后,能讓船變得更加強大,沒有溝通和交流,關起門來自己玩自己的,終究是自說自話而已,大明的五桅過洋船,也是參考了泰西海船和封舟,最后定型。”
俞大猷作為抗倭名將,倚老賣老,率先打破了這個不可觸碰的話題。
王崇古見有人帶頭,便打開了話匣子,十分確信的說道“如果我們看大明的商品發展的過程,是很符合矛盾說的,一個商品的好壞,需要經受檢驗,哪里不好用,找到問題所在,分析出原因,改變這個缺點,這個商品才會越來越完善,越來越成熟。”
“比如絲綢制品,大明的絲綢制品堪稱登峰造極,自古以來絲織品就是宮中御用,對于宮中這個客人,必須要盡善盡美。”
“商品的完善,是在不斷的量變中,引發質變的。”
“呂宋有一條五桅過洋船,而大明電白港到松江府可以布置十多艘過洋船用于海防,膽敢入寇,就讓他有來無回。”
譚綸思索再三,點頭說道“你說的有道理,那就賣吧。”
戶部尚書王國光想了想十分認真的說道“絕對不能讓海外的訂單搶了大明朝廷的訂單,漕糧海運茲事體大,不能因小失大。”
“大司徒說的有理。”張居正見反對者不再反對,開始認真總結各方面的經驗,寫成了浮票,送到了御前朱批。
張居正的處置意見是可以賣,但為了防止倭患再起,大明的戰艦數量,要有絕對的數量優勢和質量優勢,保證大明海疆安全,是第一原則,而賣船的同時,也要不斷的對缺點進行經驗總結,一邊造,一邊改進,新船的研發,絕對不能停止,保持相對領先,也是造船廠的任務。
朱翊鈞朱批了張居正的浮票,蓋上了大印。
“密云古北口湯克寬死國之事,也調查的差不多了,并無隱情。”張居正拿出了一本奏疏,宣布了一個消息,湯克寬的戰死,的確和劉良弼和裴應章沒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