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這京營軍士訓練,也是要休沐一到兩天,大明京營班師回京,原永平衛的軍士取代了防區,大明京營歇夠了,還要出塞作戰。
人長時間高強度的勞動必然會產生疲勞,歇一歇,反而有助于生產速度。
就連張居正的新政,今年就是重拳出擊后,收回拳頭攢勁兒的時候。
實踐也證明了,休沐是一種良性循環,為了賺錢,王崇古真的已經竭盡所能了。
劉七娘生活一直小心翼翼,她害怕自己的過去被知道,她就是個下九流,也不打算嫁人,那是禍害別人,她最擔心的是自己過往的經歷,被徹底掀開來看,隨著大把頭交給了她一張紙,那是民籍鄉貫,她徹底脫離了賤籍的行當,成為了一個人。
劉七娘又在角落里偷偷的哭,她還是不敢哭出聲來,怕別人聽見。
在劉七娘沉浸在官廠的新生活時,大明京師的雜報風起云涌了起來,關于勞動圖說的討論越來越多,為了反駁勞動圖說,建立起了一整套的供需圖說,這一套供需圖說,能夠很好的解釋物品價格漲跌的現象。
很多的儒生可以將勞動圖說和供需圖說進行討論,很快朱中興的一篇雄文,將兩者緊密的結合在了一起解釋物情和商品價值。
這次這篇物情論,將勞動賦予價值、時間和強度決定物品的使用價值,而供需決定交換價值,剖析的非常明白。
而這次,朱中興分析的是大明的鹽引。
物情論的橫空出世,博百家之長,有容乃大的治學風尚,一時間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矛盾的,對立且統一這一概念,逐漸被人所接受。
這篇文章是朱翊鈞和張居正聯手寫的,張居正拋銀幣就是在思考供需的關系,單獨的勞動圖說和供需圖說,是很難解釋一些問題的。
例如供需圖說中,將價格的波動完全歸咎于供需關系的不平衡,但假設在一種極端的情況下,總供應和總需求恰好沖和平衡,那物品的價格由什么決定而勞動圖說則是無法解釋某些奇怪的現象,比如某種神奇的東西莫名漲價超過了所有人的預期。
比如宋仁宗時候,因為宮中采買珠寶,珍珠的價格漲到了一個天價,若非宋仁宗及時禁止宮中采買,珍珠的價格還要繼續高企。
宮里的消費并沒有那么多,但是知道宮中要買,又大又好的珍珠,都被追漲,你追我趕,最終造成了這種局面。
張居正和朱翊鈞兩位矛盾說頂級理解的之人,托名在了朱中興這個筆名下,完成了這一次否定之否定的認知,徹底完善了物情,商品價值的定義。
在所有人都以為這一次罵戰以一種沖和的狀態結束之時,另外一篇作者為余結舌的文章,橫空出世。
這個刊登在雜報上的內容,讓戚繼光感覺到了冒犯,老好人的遷安伯,第一次以戚繼光本名,對這篇名為平倭記進行了實名批評,發布在全晉全楚全浙雜報和邸報之上。
戚繼光發的文叫狗屁不通平倭記。
這個余結舌寫的平倭記,是以一個臺州太平縣母親的視角,描寫客兵在臺州平倭的內容。
里面的內容可謂是不堪入目。
這篇平倭記塑造出來的倭寇,是仁義之師,他們的入寇是為了解救陷入朝廷苛責的百姓之中,在里面大量描繪了百姓們對倭寇的歡迎,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這些景象包括了倭寇教百姓種田、替百姓興修水利、替百姓剿匪安定地方、為了救百姓的牛,一個倭寇被大水沖走。
但是隨著戚繼光帶著南兵平倭,畫面開始急轉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