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少林木,松柏尤稀松。”
崔溥從進入山東淮河地界之后,就發現大明遍地都是禿頭山,灰禿禿一棵樹都沒有,風一起,四處都是沙塵。
樹都被砍完了。
張居正談到了北方缺木的情況,他從唐初開始談起,一直談到了萬歷年間。
唐初多興建宮室,就已經不采洛陽、長安等地的木料,而是采湖廣、四川等地的木料,到了唐朝末年,篡唐的朱溫,找不到足夠的木料興建宮室,不得不直接把長安和洛陽的宮室全都拆毀,送到開封建都。
而到了宋朝時候,不得不到隴西采木,將木料做成木筏,順渭河而下進入黃河,最后轉運到開封汴梁,營建宮室,張居正還專門帶了一副畫,名叫盧溝運筏圖,就是描寫的當時隴西采木。
“永樂初年,成祖文皇帝興建京師,就已經是百般周轉,到了嘉靖年間,皇宮中軸線所有建筑被焚毀,嚴嵩上奏言今獨材木為難,蓋巨木產自湖廣、四川窮崖絕壑、人跡罕至之地。斧斤伐之,凡幾轉歷,而后可達水次,又溯江萬里,而后達京師,水陸轉運,歲月難計。”
“好不容易建好了,萬歷四年,一把大火,又燒的一干二凈,陛下有大仁,東南營造大船需大木,建宮室需大木,陛下以國事為先為重,宮室以石灰鋼料為宜,歲省大木兩萬余料,臣為陛下賀,為大明賀”張居正講完了大明北方木料短缺的問題,話鋒一轉,就是一頓阿諛奉承的狂吹皇帝圣明。
兩萬料大木等于二十艘五桅過洋船等于四十艘的三桅夾板艦。
湖廣、四川、貴州的木料每年產出有限,皇帝修皇宮用了,南方造船就用不了,但是皇帝用鋼混結構,不僅比用大木省錢,還不耽誤造船廠的生產,更不用窮民苦力長途運抵入京,甚至還有一堆的官營廠的出現,安置失地佃戶和游墜之民,更甚至,還能賺錢。
比如最近在京師非常風靡的玻璃,即便是綠油油的沒經過磁選的玻璃,也廣受追捧。
如果是這樣修的話,張居正只會高呼英明,而不是高呼尚節儉,不要大興土木。
張居正這意思是奇觀興國,大建安邦
這次皇宮鼎建全部資金由被抄家的張四維,冠名贊助。
張居正對國家之制非常擅長,他已經察覺到了,朝廷聚斂興利之后,將銀子弄到朝廷來,不是讓銀子在倉庫里發霉,而是讓它再次流入整個大明,最好能夠通過某種手段,流到窮民苦力的手中。
這是他對分配的思考。
朱翊鈞笑著說道“先生謬贊,朕不過是不想皇極殿再燒起來,朝臣們整天在地基上大朝會,也不是個事兒,朕住寶岐司也挺好的,黎牙實都嘲弄陳學會了,友邦驚詫。”
“陛下圣明。”張居正帶著群臣歌功頌德,該夸就得夸幾句,朝廷已經有了振奮的景象,自然要夸一夸小皇帝,維持小皇帝的積極性。
張居正坐定之后,仍然覺得哪里不對勁兒,他思索了再三,也沒察覺出來哪里不對。
朱翊鈞剛才說,朕住寶岐司也挺好的,這潛臺詞就是,他不打算回乾清宮住了,從行政上避開了社死臨幸正宮,小皇帝的叛逆心,已經埋下了伏筆。
“江西巡撫潘季馴請求朝廷下詔勸百姓種樹,以資山水豐美,潘季馴查遍舊典,發現秦漢時黃河決堤四十一年一次,而三國隋唐時,十七年一次,宋元時五年一次,至我大明則三年半就決口一次,民不聊生,若能復套,廣種樹木,如此百年,黃河澄清復秦漢之盛。”張居正說播州宣威使獻大木,其實是說北方缺木,而說缺木是為了引出復套。
張居正說的復套,不是說立刻馬上就和俺答汗開始針鋒相對的沖突,就是放個風,戚繼光要在萬歷五年率領京營再次前往大寧衛,此次征伐的目的是將土蠻汗趕到大鮮卑山以西,讓土蠻汗和俺答汗產生生存的根本矛盾,而后再言復套。
這就是打個招呼,告訴廷臣們,只要他繼續當國,一定會想方設法的復套,哪怕是為了黃河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