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半口粥,不到門頭溝。”郭朝賓十分無奈的說道,窯民是窮民苦力,靠力氣掙錢,冒著天下的危險,下井作業,結果煤抬上來,還不見得能領到工錢,這就是窯民的生活現狀。
“朝中有御史說,既然西山多煤,而煤多來自于門頭溝,那就在盧溝橋設一個抽分局,抽分往來收稅便是,為何要籌建煤局,多此一舉。”朱翊鈞站在窯井的門前,黑洞洞的洞口內,就像是擇人而噬的血盆大口一樣,吞噬著無數人的生命。
朝中御史的這個說法,其實就是典型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既然駙馬都尉們在西山開煤,那就讓他們開就是了,只要抽分,朝廷拿到稅賦便是,為何還要親自下場籌辦,連皇帝的親姑父都搭進去了。
當這個深不見底洞口出現在朱翊鈞的面前時,朱翊鈞確定了籌建西山煤局的重要性。
因為朝廷設立抽分局,抽分掉的稅收,一定會被變本加厲的攤派給窯民,而窯民本就是用命在賺生活所需,再被克扣,后果可想而知。
朱翊鈞一直清楚的知道,大明開采煤礦不像英格蘭一樣簡單,三丈之下皆是煤,但完全沒料到會這么難。
科學是理想,講究的是可能性;工程是現實,講究的是可行性。
西山煤局當下的開采,完全是基于龐大人力的挖掘,供應京師所需,至于每年死多少窮民苦力,不過是數字而已。
朱翊鈞看著這個窯井,沒有選擇進去,跟著自己的所有人,都不會允許小皇帝下井,因為實在是太危險了,但是朱翊鈞還是在煤局的礦產附近轉悠,而駙馬都尉李和也跟在左右,皇帝看的窯井就是普水溝窯。
這口窯井本來是李和的,他把家里的六口窯井拿出了三口,讓朝廷的西山煤局官廠,連成了一片。
“需要長時間的抽水、需要長時間的通風換氣防止煤氣瓦斯堆積、需要馬力將煤炭從井下拖上來,總之需要動力。”朱翊鈞看完了普水溝窯,確定了眼下西山煤局迫切需要的東西,蒸汽機。
沒有蒸汽機開窯采煤死傷眾多,只有活不下去的窯民才會下窯,點出蒸汽機的科技來,又需要海量的資源堆出來、燒出來、浪費催生出來。
沒有海量的資源去投入,技術就不能進步。
資源鎖死科技樹。
英格蘭的煤炭從十五世紀就開始開采,他們那邊的煤是這樣的,1米土10米土、10米以下全是煤,大明這邊是1米土10米土地下水石頭69米石頭151米煤矸石煤,開采難度極大,但是又迫切需要。求月票,嗷嗚
本章完
。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