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格物院的格局是六座樓閣包圍著天一樓,在這六座樓閣之外,則是正在營建的德王府,就是皇叔朱載堉,而和朱載堉相對的則是皇帝的行宮。
這座行宮占地不過十畝,一道城墻和一座面闊十二間的三層樓閣。
樓閣一共有四十六間房,朱翊鈞如果在格物院或者講武堂的時間呆到了晚上,就可以不用回宮,直接下榻行宮。
朱翊鈞忽然開口問道“先生,你說社稷發展的第一要務是什么”
張居正看向了周圍的廷臣,陛下的詢問是很突然的,春風之下,所有人都在思索,站在格物院的天一樓的六樓,其實很容易得到一個答案,那就是技術進步。
技術的進步帶來了物產的大量豐富,或者翻譯翻譯,科技就是第一生產力。
“人。”張居正言簡意賅的回答了陛下的問題,他并沒有因為站在天一樓就下意識的認為技術的進步,帶來生產效率的提高,物產大量豐富就可以促進江山社稷的蓬勃向前。
朱翊鈞疑惑的說道“人”
張居正俯首說道“是的陛下,如果將窮民苦力看做是生產工具的話,那么在一切生產工具中,最強大的必然是窮民苦力本身,因為他們蘊含著讓天地變色之力,自古亂亡之禍,不起于四夷,而起于斗升小民。”
“秦之強盛,兼并六國,一統天下,卒之擾亂天下者,非六國也,乃陳勝、吳廣小民也。”
“漢之天下,四夷款塞,呼韓來朝,卒之擾亂天下者,非四夷也,乃張角、張寶小民也。”
“唐之鼎盛,群雄伏誅,萬國朝賀,卒之擾亂天下者,非雄非夷也,乃王仙芝、黃巢小民也。”
“胡元遠邁,世界傾覆,番邦俯首,卒之擾亂天下者,非豪強也,乃韓山童、劉福通、高皇帝,小民也。”
張居正銳評高皇帝朱元璋在做皇帝前,只是個斗升小民也,因為高皇帝自己就從來不避諱自己出身貧寒,甚至沒有避諱自己在皇覺寺落發為僧,四處乞討了三年的事。
這不是一個恥辱。
兗州孔氏,就拿著這件事,整天說老朱家是暴發戶,別人開國,四處認祖宗,連匈奴人劉淵,都知道認劉禪為祖宗,但是大明朝不認祖宗。
韃清朝還認了完顏氏做祖宗,自稱后金,到了黃臺吉時候,改國號為清。
朱元璋并不認為,出身卑微是恥辱的。
戚繼光十分鄭重的說道“就像戰爭,決定勝敗,武器自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性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
戚繼光之所以如此肯定,因為武器是要人來使用的,也是需要長時間維護和保養的,如果軍隊建設不夠充分,如果在國朝趨于崩潰,再強的武備,也不過是給他人做嫁衣罷了。
北宋南宋交際之時,金國有一種強悍的軍械,鐵浮屠,就是重甲騎兵,而金國的鐵浮屠是搶劫北宋都城拿北宋的步人甲直接改得。
“陛下,臣以為元輔說的對。”萬士和眉頭緊蹙的說道“臣斗膽僭越,永樂宣德年間,七下西洋,大明水師威震南洋西洋,海外番夷莫敢不從,有錫蘭劫掠我大明艦隊,被三寶太監生擒其國王入京。”
“但是如此威風凜凜的艦隊,不過十數年,便再也尋不到他們的身影了,若非胡宗憲幕僚茅坤將出使水程圖文舊案仔細珍藏,恐怕再難見到。”
“臣私以為,元輔先生所言,國之本務,在人而不在巧,先生不是在否定巧技,而是巧技歸根到底還是人在用,如果忽略了人,恐有傾覆之危。”
深諳矛盾說的張居正和萬士和,都很清楚,張居正的表達不是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投機取巧、欲速則不達等等,仍然是在表達大明江山社稷要想穩固,要想進步,本務是人,其核心邏輯仍然是,民為邦本,本固邦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