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不肯原諒朝廷,但也算是接受了現狀,畢竟胡宗憲已經平反,甚至有了謚號,這已經是當下能做到最好的結果了。
徐渭不會不分青紅皂白的埋怨小皇帝,那時候小皇帝才多大。
“不如就讓孫克毅來做吧。”萬士和是很擅長折中的,讓師從徐渭的孫克毅來做總督,也好歹有點名分了,廷臣們你一言我一語,基本敲定了孫克毅這個總督人選。
孫克毅在松江做商總的時候,就一直緊緊跟隨朝廷的腳步,甚至還捐了巨款給松江海事學堂,無論從哪個角度去看,孫克毅都更加合適,而且孫克毅還有舉人的功名在身,日后再補一個恩科特賜進士出身,也算是補足了出身的短板。
孫克毅的確是個極好的人選,至少廷臣們看來是不錯的。
朱翊鈞的手指在桌子上無意識的敲動著,這是在權衡利弊,他停下手,露出個笑容說道“就定徐渭吧,孫克毅是長崎商總的身份,刺探活動,需要他去主持,商館需要他坐鎮,各自有各自的活兒,就讓徐渭做吧。”
“他這一生最后的念頭不是平倭嗎朕就給他平倭的機會。”
朱翊鈞做出了決定,這是張居正在殷正茂攻伐呂宋之后,確定的一個皇帝的基本權力,海外總督的人事任命權。
就像是京堂的升轉罷黜等等,都是皇帝親自過問一樣。
大明是帝制封建國家,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句話在大明并不太適用,但也有部分合用的地方,皇帝直接管理的其實就是廷臣九卿和閣臣,廷臣管六部,六部管天下事的基本格局就是大明的條條,縱向管理制度。
當時皇帝拿到海外總督的完全人事任免權,是晉黨葛守禮盯著元輔張居正,這是尊主上威福之權的大背景下,得到的結果。
朱翊鈞陳述了自己的理由,首輔提名孫克毅,皇帝提名徐渭。
“陛下所言有理。”萬士和這個墻頭草立刻換了陣營,很快關于長崎總督區的人選就完全敲定了。
在眼下,海外總督,并不被廷臣們所重視。
在華夷之辨和大明天華物寶無所不有的大風力下,廷臣們普遍視海外為未開化的蠻荒之地,即便是泰西已經可以不遠千里來到大明,但是沉浸在天朝上國大夢里的大明廷臣們,對海外之事,其實還是表現出一種逃避的自大情緒。
只要不面對,大明就可以繼續保持自己天朝上國的地位,這就是大明末年,在東學西漸的時候,大明朝廷對泰西文化反應僵化的原因之一。
即便是開海以來,不斷的證明了海洋的利益,對大明彌足珍貴,但是這些個糟老頭子們早就固化、根深蒂固的思想,還需要時間去改變。
“最近禮部出了點事,臣有愧太后托付,臣懇請陛下降罪。”禮部尚書馬自強甩了甩袖子,站了起來,行了大禮請罪,事情不復雜,就是皇帝大婚選秀女之事。
自從正月,兩宮太后下懿旨遴選秀女以來,遴選秀女的進程推進的非常順利,可是就結果而言,不太美妙。
這次的選秀女,選出來的秀女,都是些歪瓜裂棗。
大明選秀女,民間的反應呈現兩種完全不同的風力輿論,皇帝還未大婚,一共就選三個,這是選的皇帝枕邊人,那自然是趨之若鶩;但皇帝若是選宮女,一次四百人,甚至鬧出寡婦嫁人的笑話來,比如正統十三年,明英宗朱祁鎮選宮人四百,傳到了南衙就變成了四千,一時間,整個南衙的寡婦、娼妓都在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