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種是最好的結果,大明完全占領大鮮卑山口,進而從宣大的西北方向,應昌的東方,兩側威逼俺答汗;第二種則是土蠻汗、俺答汗放下成見,擰成一股繩,大明在東,俺答汗、土蠻汗在西,山口一分為二;第三種,則是大明兵敗,戚繼光給皇帝陛下的承諾是,不會敗的那么難看。
而現在,戚繼光在追求最好的結果,他要帶三個團營,共計一萬人,奔襲應昌,他到的時候,應昌在誰的手里,他就打誰。
李如松仍是前鋒,步營沒有騎兵,將所有的輜重交給中軍的戚繼光后,李如松和他所率的三千人,將自己的后背、身家性命完全交給了戚繼光,而戚繼光的中軍一旦行軍受阻,或者無法馳援,李如松這三千人只有五天水食,會極為危險。
這就是戰場,需要把自己的命交給別人的地方。
在土蠻汗逃跑的次日清晨,大明追擊的軍隊,就開始進軍,下午時候,戚繼光、麻錦的中軍開始出發,傍晚,由陳大成率領的后軍,帶著火器等輜重開拔。
如果朱翊鈞、譚綸在這里一定會反對戚繼光的這個做法,在皇帝眼中,戚繼光的這個決策,就是用李如松、戚繼光、趙大成和萬余精銳在軍事冒險。
戚繼光是京營總兵官、李如松是大明武狀元,京營最耀眼的年輕將領的將星、麻錦是西北方向的大將、而陳大成是代替戚繼光的薊州總兵官。
萬余精銳,是大明從萬歷元年起,攢下的最為強橫的家底。
用這個陣容去換一個應昌,朱翊鈞和譚綸是決計不會應允的,可是戚繼光非常清楚,這個時候就是最好的機會,甚至可能是唯一的機會,這種戰略要地只能通過軍事手段去獲得,政治、經濟、文化都無法取得戰略要地。
北宋的時候,宋徽宗從金人手中買回了燕云十六州,連一年都沒拿穩就被奪了回去,屁股還沒坐熱,就丟了。
戰略要地,只有軍事手段可以得到,買是買不到的。
戚繼光之所以要這么做,是因為現在去拿,是代價最小的時候。
戚繼光率領中軍,帶著甲胄和火器等輜重,牢牢的跟在了李如松的身后,只要李如松支撐半天,戚繼光就能趕到。
“參將,不是說北虜都是來無影去無蹤嗎咱們這是追上了土蠻汗的后軍”千總陳英義趴在雪窩里,拿著千里鏡,看著前面的北虜,確定了是朵顏部萬戶長昂的軍兵,這讓陳英義由衷的產生了一種迷茫。
自己的步兵,為什么追上了對方騎兵為主的北虜
“額,可能是他們走的太慢了咱們不是按著平日里操練行軍的嗎”李如松也是一頭霧水,他帶的這個步營,是完全的步兵,行軍速度沒有特意加快,一日也就六十里,這還沒有全速急行軍,否則能到一百里以上,畢竟他們沒帶輜重,是輕步兵。
“很確定,我們沒有超速,戚帥帶著輜重就在三十里外。”陳英義再次跟斥候確認,他們沒有超速,是對方太慢。
“敗兵就是這樣的,拖拖拉拉。”李如松想過他們速度不快,但是完全沒想到對方會這么慢,這可能就是吃了敗仗時候,敗兵的模樣。
“下令就地休整,戌時三刻夜襲敵營”李如松在經過了詳細的觀察之后,確定了夜襲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