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才疏學淺,也就只能做到這個地步了。”張居正不覺得自己是無能的,在政治學問這一塊,他已經和陛下走到了所有人的前面,他這套理論辦法,只要不失傳,就注定萬古流芳。
至于生產力真的發展到了那一步,理想國并沒有出現,他張居正那會兒早就是冢中枯骨,只能相信后人的智慧了。
朱翊鈞和張居正聊了許久,王崇古的以工代賑安置流氓疏,其實是在創造一個階級,一個在走狗皂吏之上,和鄉賢縉紳等同的階級,工匠。
一旦這個階級形成、穩固,成為和鄉賢縉紳相抗衡的力量,這個群體為了自己的生存,會持續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而另外一方面,隨著開海和大量白銀的涌入,也會誕生一個官選官之下,望族之上的階級,他們掌握的社會資源人口、土地、生產資料、生產剩余等等,將遠超望族、縉紳之流,而這個階級在不斷的擴張之中,會不斷的擴大自己在社會的影響力,并且深入影響到官選官和世襲官。
這是朝廷必須警惕之事。
按張居正的說法,就是一旦這個群體的爪子伸向了不該伸的地方,該剁就得剁。
張居正是有具體參考,這個參考一共有兩個例子,一個是王崇古,一個是孫克弘的孫氏。
他們都是特權經濟的代表,是大明朝廷調整政策之下,養出的兩個龐然大物,他們掌控的社會資源已經遠遠超出了名門望族,甚至還是官選官中的中流砥柱。
下一步,就是僭越皇權。
“先生,大才。”朱翊鈞只是粗淺的讀了一遍,就感悟頗多,略有些疑惑的問道“先生何處悟道”
矛盾說,是張居正觀月、觀湖、觀風、觀人,總結歷代先賢所得,而這階級論是在矛盾說和公私論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的政治討論。
朱翊鈞比較好奇,張居正到底是怎么想明白的。
“臣觀猴山所悟。”張居正猶豫了片刻,還是滿足了皇帝的好奇心。
朱翊鈞眉頭緊蹙的問道“猴山”
“猴山。”張居正點頭說道“猴山也有猴王,而這猴王奪猴子猴孫食物,這猴子猴孫不敢反抗,多有爭搶,但也沒有餓死,故此為生產有余,臣一琢磨,充足供應食物之后,食物極為充盈,這猴山內訌果然少之又少,互相不再爭搶。”
張居正沒有騙皇帝,他是真的在猴山前,把這件事想明白的,如果細細觀察猴子,會發現,它們這個集體,居然也有猴王,也有階級,但食物極為充盈,不必搶奪之后,仍有猴王存在,甚至一些瘦弱的猴子猴孫,仍然瘦弱。
這和張居正的理論并不相符。
這也是張居正階級論的第二卷內容,分配,他還沒寫出來,也不清楚自己死前能不能寫出來。
悟道這種事,得看機緣。
“猴山好啊,馮大伴,猴山群猴有功,許五世糧足飯飽。”朱翊鈞犒賞了這個猴山,他倒是想給張居正繼續加官進爵,以獻書定策之功,恩賞張居正一個侯爵玩玩,他肯給,張居正絕不肯要就是了。
“臣遵旨。”馮保俯首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