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種話,又太過于危言聳聽,即便是泰西霸主西班牙,在泰西攻伐葡萄牙,也要看大明的面子。
這是一種很矛盾的感覺,大明明明如此強悍,天下無敵,泰西憑什么成為大明的敵人呢但泰西對殖民地的掠奪效率和規模,又遠超大明,如此矛盾的想法,熊廷弼思前想后,還是沒有說出口。
朱翊鈞也就是不知道熊廷弼的想法,否則一定會說,不愧是天才。
“陛下,這次戶部審計,加入了南洋諸多種植園的收益審計,眼下大明在南洋,有種植園一百二十七處,除官園六十三處外,民園已經高達六十四處,是第一次民間種植園數量超過朝廷,其中元緒群島最多,官民共墾荒三十六萬頃。”張居正和朱翊鈞聊起了國事,熊廷弼站在另外一邊,不再說話。
朱翊鈞面色凝重的看著手中的奏疏說道“這是好事,大明在南洋的官園規模是遠超民園的,三十六萬頃田,超過了二十五萬頃是屬于官園的,大明官田仍占據了主導地位,但開拓性和靈活性上,官園又不如民園,元緒群島雖然都是一片很小的地,但很快速度就會超過大明官園了,不需要五年時間。”
“就捕奴一事,官軍就比不上這幫商賈。”
捕奴,是大明商賈學泰西的手段,將男人抓來閹割,投入種植園內,將女子變成一種商品,大明出海的遮奢戶干這種事,一點道德壓力都沒有,大明商賈帶著亡命之徒在海上肆無忌憚。
孫克弘在大明乖的像個鵪鶉,但一到海上,就徹底放飛了自我,幾十條三桅船抵達元緒群島后,四散而出。
一艘三桅船,三四百人,雖然沒有火炮,但是這刀槍劍戟弓弩可不少,航行中遇到一個島嶼,就繞著島轉一圈,找到適合的地方就趁著夜色上岸,對島上的土著舉起屠刀,燒殺搶掠,可謂是無惡不作,占據島上的一切為自己所有。
說是種植園,其實就是海盜窩,但因為大明水師強橫,他們也不敢搶大明,只好弄點甩著皮鞭的家仆,指揮著當地的奴隸,種點經濟作物和農作物,維持種植園的樣子。
大明在元緒群島的開拓,已經初步形成了穩定的階級,高高在上的望族,亡命之徒受望族雇傭成為家丁和打手,四處劫掠的同時,甩著皮鞭,驅使奴隸,享受當地還沒來得及賣出去的女子。
而種植園所產的所有貨物,香料、甘蔗、方糖、橡膠、棕櫚油、紅木、染料、金銀銅、大米等等,松江遠洋商行完全吃下,運送到大明換取更多的船只、筆墨紙硯、瓷器、絲綢、棉布、藥品等等。
大明商賈能做,朝廷不能做,朝廷是禮儀的風向標,一旦朝廷公然如此,那必然導致大明本就脆弱的禮樂,徹底禮崩樂壞,而且還涉及到了暴力失控,即軍隊完全喪失紀律進而失控的可怕后果。
所以在海外,大明能做的也只是依靠武力,維持基本秩序,至于苦難,大家也只能選擇視而不見。
“太遠了,朕的圣旨,也隨著距離的增加,變得可有可無了。”朱翊鈞對這個現象,也沒什么好辦法,他還要放出更多吃人的望族們,繼續去海外吃人,來滿足望族們吃人的胃口。
朱翊鈞只是大明的皇帝,約束不到出海的商賈,這些遮奢戶在大明都敢跟皇帝斗法,出了海,皇帝的政令還剩下幾分約束力不是呂宋總督的水師在側,這幫家伙指不定鬧出更大的亂子來。
“泰西用的辦法,是用宗教,但實際效果而言,是沒有效果。”張居正當然思考過佛家、道家出海之事,為了對抗教區,張居正則是請命允許了佛道出海。
大明有個世襲天師張國祥,把道家出海去,效果可能不大。
中國自顓頊絕地天通后,人間事歸人間管,借助于鬼神之力,終究不是長久之道,絕地天通,就是顓頊命重黎,斷絕了天神降落人間,自此之后,天地各得其所,人于人間建立固定的秩序紀綱。
在張居正眼里,佛道回回景教等教派,都是異端,看不上歸看不上,但張居正還是讓佛道兩家出海了,至于能不能混出樣子來,就看他們自己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