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皇帝覺得這個小小千總的馬芳,說的很有道理
但還是那句話,沒錢。
道爺他有錢焚修,沒錢組建騎兵是的,道爺二十多年焚修,算上修永壽宮都沒花到兩百萬銀,朱翊鈞組建騎營,還是有蒙兀兒國連賣帶送戰馬的情況下,兩年就燒掉了兩百萬銀。
大明的騎兵和草原的騎兵,單價是完全不同的,大明獲得戰馬、騎士的價格過于昂貴,而訓練成本也極為高昂。
現在,大明終于有了騎兵。
李如松并沒有披甲,甲胄在另外一匹馬上掛著,他背著一個大黃弓,帶著十個人,二十騎,在草原上飛快的奔馳著,而后勒馬,翻身下馬,蹲在地上,從懷中摸出了堪輿圖。
“我們在大青山,山勢由北向南,南邊逐漸平緩,三里為東陽河,上游是興和舊所,復行二十七里,是集寧海子,察罕腦駐防。”李如松一邊看堪輿圖,一邊用千里鏡,看著山勢水文走向,確定著哨所、營地、角門的位置。
哨所一共七處,都在高處,扎營是六十步外共計三層的陷馬坑,每層二十步,每層之間擺放一層拒馬,而在最后一層的拒馬上,掛著虎蹲炮,虎蹲炮長不過兩尺,一共七層的鐵箍,炮身有兩個虎爪架起,炮重三十六斤,這兩個虎爪、七層鐵箍、用于筑藥的木馬,都是戚繼光的加以新法。
虎蹲炮用火藥七兩,每次發射五錢重的鉛子或石子,共計一百枚,鉛子過多、火藥數量太少,導致鉛子出膛后,散出無力,作為大明后勤總師朱翊鈞曾經對這玩意兒不是很喜歡,這東西沒錢的時候,甚至用石子當炮彈,有效殺傷距離太近,不到三十步的樣子。
可是軍兵們對這玩意兒非常非常的喜歡,虎蹲炮裝在最后一層拒馬上,就是在敵人靠近的時候擊發,效果極佳,一排的虎蹲炮同時激發,那就是血肉橫飛的場面。
李如松作為副總兵本不用親自來探勘營地,可是他多少有點不放心,主要是大明的水文探查是在去年秋天,尤其是水源的消息,還是實地探查才能安心,土木堡之戰可是大明國殤。
他來了,還真的發現了一些變化。
本來大青山有一片密林,適合隱藏,當大明騎營左右司工兵局工兵扎營的時候,敵人可以從密林里出來偷襲,可一場山火,把山腳下的密林燒光了,就沒有這個顧慮了。
李如松帶著一千五百人,散在周圍探查,而另外一千五百人在大青山下,東陽河邊開始扎營。
一個騎營共有2700名戰斗人員,300名雜流,共計三千人,一個騎營有一名營將,四名千總,分別為左右兩部千總、中部千總、和火器千總,火器千總不領兵專管火器,剩下兩名千總之下,各有兩名把總,工兵局把總一人,專事工事。
每個把總管兩個百總,共計二十四個百總,每個百總管三個旗,每旗總管三個隊,每個隊總管十一名軍士。
2376名軍兵,216名隊總,72個旗總,24個局總,6個把總,4名千總,1名營將,這構成了戰斗部。
書記、家丁、伴當、軍牢、廚役、工兵等等,一個騎營有三百余人。
大明騎營精銳就精銳在這里,這三百隸屬于工兵局的雜流,其實也是軍兵,上得了馬、輪的動錘,只是分工不同,被分為到了雜流,雜流是干的事兒雜,不是他們弱被打為了雜流,相反,能進雜流都是悍勇全能之人,是銳卒中的銳卒。
日暮西斜的時候,作為先鋒的李如松指揮各個千總,完成了扎營的布置,李如松早已經褪去了自己過去的傲慢,每事都會和營將、千總一起商量行事,而不是獨斷專行,除非是緊急軍情。
這是李如松從戚繼光身上學來的指揮藝術,一人智短,三人智長,總歸李如松想不到的地方,會有千總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