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可怕的是大明的賦稅有田賦也有徭役,也就是人頭稅,大戶之所以要隱丁,就是為了把人頭稅省掉,但人頭稅朝廷要收,就要苛責小民了。
利者,人之所欲也。
這就是問題,也是王崇古被謾罵的第二個地方,你明明說大明在陛下的帶領下國泰民安,怎么筆鋒一轉,大明有了大病,這哪里是國泰民安,力除積弊,分明是要亡國了,你王崇古如此渲染隱丁和危害,不就是為了嚇唬皇帝,奪取權柄嗎
王崇古,你這個大奸臣
朱翊鈞對隱丁的問題非常非常看重,王崇古這前面說國泰民安,后面說國有亡國之兆,看似首鼠兩端,這是基于矛盾說的一種辯證法,陛下做了很多,這是有目共睹的,但還有一些危機,在水面之下,也要看到。
朱翊鈞不認為王崇古是個傳統的奸臣,王崇古非常清楚的知道這份奏疏的威力,所謂真的很忐忑,萬一陛下覺得自己做的已經很好了,懶得繼續革故鼎新了,他這本奏疏就是催命的刀。
王崇古講明白了自己上書的動機,隱丁的現象、各種隱丁的手段和造成的危機后,進一步論述。
隱丁的危害還有,對基層組織的破壞,里正糧長制度的徹底破壞造成了大明皇權不下鄉的基本事實。
除了制度上的破壞,還有人口增長的憂慮,大明自永樂之后,丁口再無增長了,大明兩百年自然是禍患不斷,可并無破國之危機,怎么到了現在,還和當初一樣,人丁一萬萬,還穩定了這么些年就是隱丁引發的問題。
生產力是人改變自然的能力,人才是那個主體,人少了,如何去生產如何去開拓大明如同蛟龍困于溝渠一樣動彈不得。
生孩子徭役人頭稅破門滅戶,誰還肯生
元輔先生說天下困于兼并,王崇古則說天下困于朘剝。
兼并塑造了階級,而朘剝讓階級穩如泰山。
王崇古還引用了羅馬滅國的教訓,羅馬人不愿意生孩子甚至逃亡了蠻族避免稅賦,最終造成羅馬人越來越少,被蠻族所消滅,無論羅馬皇帝如何鼓勵生育,都無法獲得基本盤人口,最終滅亡。
高啟愚、黎牙實等人翻譯了很多泰西的書,王崇古也喜歡看這些海外的故事,羅馬可是泰西的正朔,但羅馬滅亡了,再也沒有閃電般歸來。
在闡述清楚和明白隱丁的危害后,王崇古訴說了自己的努力,他作為刑部尚書試圖改變這一現狀。
臣嘗立法清理,雖未收厘革之功,亦稍有規正之漸,法嚴人之所畏也。法輕則易犯。臣律例欺隱田糧罪,止滿杖其田入官,所欺稅糧依數徵納,若詭寄、影射并受寄者,罪如之。
王崇古嘗試在正在修纂的大明會典上增加了欺隱田糧罪,而且進行了執行,但法嚴則成害,法不嚴則易犯,這個力度王崇古在幾年的時間里,進行不斷的調整,最終仍然未收厘革之功,這讓王崇古焦慮不安。
考中功名前的王崇古是個行商,他走南闖北,去過草原,也去過江南,雖然水土不同,但都是存在相同的問題。
正、人者之不正,就是政,但是法度在這件事上,沒有好的辦法。
王崇古從唐龍的均田役之法中,得到了靈感,靈光乍現,壯丁數為何要跟人頭稅掛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