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李太后拉到太廟教訓,那是門里的事兒,罪己札記是絕對不能讀的,皇帝下罪己詔,意味著什么不言而喻,李太后深居內宮不清楚,萬歷皇帝還是明白的。
李太后更加不滿,要求殺掉這個引誘皇帝荒唐的宦官孫海,并且下懿旨到內閣,讓張居正帶領群臣上諫,將孫海等宦官就地正法。
太后要殺了孫海這幾個宦官,萬歷皇帝則是要降為小火者劈柴的放到南京去。
一面是太后,一面是皇帝,張居正這個內閣是左右為難,最終上諫將孫海等人宦官送往煙瘴之地流邊。這是個和稀泥的做法,折中了一下,加重了一些懲罰,但不殺人,這樣大家面子上都過去的。
萬歷皇帝對張居正的態度是很滿意的,就寫了幅字帖賜給了張居正,還說先生應該再勸勸朕,應該細心處理國事而不是荒廢課業。
張居正非常謹慎的回答道臣等身隔外庭,未敢輕信流言,而朝廷庶政未見有缺,故不敢妄有所言。
張居正這番話的意思很明確夜宴這點小問題,朝廷庶政沒有缺失就可以了,他就不多管了。
李太后仍然不滿,對案件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后,將司禮監稟筆太監孫德秀、溫恭,兵仗局太監周海,三人列為共犯,要求張居正領內閣眾臣再次上諫斬首示眾,以儆效尤。
到了這一步,張居正這個裝糊涂的師爺,還在裝糊涂,他自始至終沒把至關重要的罪己札記呈送宮中。
萬歷皇帝、李太后、張居正、馮保,他們從來不在乎孫海、孫德秀、溫恭、周海這些太監的死活,而是圍繞著罪己札記展開,罪己札記入宮,李太后贏,罪己札記不入宮,萬歷皇帝贏。
張居正一直裝糊涂,不肯殺人,只肯流放,態度很明確,張居正不肯寫罪己札記,只肯圣母諄諄教戒、陛下幡然改悔英斷來搪塞和糊弄。
叛逆期的萬歷皇帝越發叛逆,干的事越發的荒唐,夜宴很快就變成了常態,李太后約束不能,終于動了廢帝的心思,一本霍光傳傳到了內閣。
西漢大司馬大將軍霍光曾經干過一件事,廢掉了荒淫無度的皇帝海昏侯劉賀,改立漢宣帝劉詢。
李太后的意思很明確了,你不上罪己札記,荒唐的萬歷皇帝不能守住祖宗基業,就立潞王朱翊镠為帝。
到了此時,張居正終于不能再裝糊涂了,才以圣意所向,稍不如前為由,把罪己札記上到了宮里,最終處理結果,幾個宦官被降為了小火者,安置到了南京,萬歷皇帝去了太廟讀了罪己札記,并且保證以后不再犯。
事情到這里看似是落幕了,但萬歷皇帝對張居正最終妥協極為不滿,連張居正寫的規勸奏疏都沒回復,而是讓馮保直接交給了李太后,李太后亟允所請而告終。
張居正清楚的知道留給自己的時間不多了,急匆匆的推動了一條鞭法,可是一條鞭法能夠推行下去的兩個重要前提,白銀充足和苛捐雜稅合并攤入田畝之事沒做成,一條鞭法終究是沒能做成。
而現在,張居正終于有充足的時間,徐徐圖之,讓新政更加穩妥且能夠穩定運行。
在廢帝風波中,李太后的擔憂主要是萬歷皇帝不成器,守不住祖宗基業,所以萬歷皇帝但凡是有點荒唐的舉動都十分憤怒,并且嚴格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