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鐵渾甲極為昂貴,三娘子曾經說京營的鐵渾甲營造費用,可以將整個北虜完全買下,并非胡說或者吹捧大明,而是事實。
時至今日,除了大明皇帝朱翊鈞、親王朱翊镠的鐵渾甲,或者叫明光甲之外,并沒有勻質鋼板制造的鐵渾甲,大明皇帝御用的鐵渾甲,那是人工鍛造,一點點敲出來的百煉鋼,這玩意兒的工期實在是太長太長了。
御用的鐵渾甲鍛造法和京營使用的鐵渾甲,在初期制造工藝上沒有太大的區別。
鐵料、煤炭、石灰石等物裝載料斗里,在鉸鏈的牽引下,從爐喉落入爐腹之內,繞過了爐身的熱空氣管道通過風箱加壓從風口壓入爐腹,充分燃燒的煤炭產生高溫,將鐵料融化為了鐵汁,匠人們將長鉗插入出渣口,將初步由雜質形成的釉,從出渣口拉出來,打開出鐵口開始流出鐵汁。
這些釉,用于鋪路是極好的,不會浪費。
鐵汁流入一個方池之中,通過攪拌,讓空氣與鐵水充分接觸,冷空氣進入并不會讓鐵水的溫度下降,鐵水的溫度反而會進一步的上升,因為燃燒需要氧氣,通過攪拌空氣和高溫的鐵水充分接觸后,鐵水中的碳,會再次燃燒。
這個時候,會得到了一池富有大量雜質的熟鐵。
這種做法效率極為低下,而且需要頻繁的更換攪拌用的木頭,木頭根本堅持不了幾下,而且在高溫炙烤之下,很容易發生事故,常常有人從池邊跌落池水之中,大明的工匠們設計了一種可以傾動的圓筒狀吹氣煉鋼前包。
這種前包帶有氣孔,可以將加熱過的空氣加注到鐵水之中,而傾動可以讓鐵水更加充分的和空氣燃燒。
這一步的改良,西山煤局用了整整七年的時間,從王崇古提領西山煤局開始,就一直在進行改進,終于可以在基本保障工匠安全的前提下,批量得到大量的熟鐵。
熟鐵的碳含量極低,所以很軟很軟,因為在攪拌時鐵水中的碳已經燒光了。
到了這一步,大明皇帝御用甲胄,進入了純手動打造的階段,通過大量的人工鍛打,將熟鐵之中的雜質排除,加熱鍛打,反反復復,而后開始用各種手段滲碳,最奢侈的辦法就是將反復鍛打去除雜質的熟鐵放入大量的鹽和碳粉之后燒熔,將沒有太多雜質的熟鐵扔進去煮上兩天兩夜,一塊勻質鋼板就制造完成了,進而從鋼板打造成皇帝用的明光甲。
無論是人工,還是鹽熔,都太過于昂貴了,根本無法進行量產,別說武裝京營,就是陛下的緹騎都無法全部列裝。
工藝需要改良,參考大明鋼針制造的過程,王崇古帶領西山煤局進行了工藝改良。
大量雜質的熟鐵,要用水力鍛錘,富有雜質的熟鐵經過了加熱后,被扔到了臼里面,無法進行復雜精密加工的水力鍛錘,麻木的在水力之下,不斷的抬起落下,將熟鐵中的雜質鍛除,這一步用水力鍛錘的原因是,粗糙但充沛且廉價的動力。
這些沒有多少雜質的熟鐵,再次加熱燒到通紅的時候,經過了兩個大鋼輥做成的輥壓機中過一遍,這是因為壓印銀幣,大明對于輥壓技術有了更多的突破,經過了輥壓,沒有雜質的熟鐵,變成了厚薄均勻的熟鐵板。
薄厚均勻的熟鐵板,從水力鍛錘工坊,轉入了模型工坊,這一步只需要模壓就是,而后匠人們修好邊角,一個徒有虛表的鐵渾甲胚胎就做好了。
熟鐵質地柔軟,強度極差,全熟鐵的甲胄,沒人能穿的動,力拔山兮的李如松,穿著全熟鐵制造的鐵渾甲,也無法作戰。
和手工鍛造明光甲一樣,徒有虛表的胚胎同樣需要滲碳。
一塊塊的鐵渾甲胚胎撒上碳粉,丟入土窯之中,土窯在猛烈加熱之后,開始閉窯,這是鋼針的燜鋼法天工開物有載,一排排的鐵渾甲胚胎在高溫密閉沒有氧氣的窯內,和碳粉進行充分的滲透后,得到了滲碳均勻且表面滲碳良好的鐵渾甲胚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