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這一步,鐵渾甲依舊是胚胎,它還是柔軟熟鐵,沒有防御力的同時,還十分容易變形,這需要經過淬火,淬火分為了油淬和水淬,在劇烈的熱脹冷縮之下,鐵渾甲的胚胎會劇烈變形,導致無法使用。
變形問題需要解決,鐵渾甲的胚胎加熱,會放入鐵撐,通紅的鐵渾甲胚胎進入冷油之中,在劇烈的熱脹冷縮之下,鐵會猛烈收縮形成致密晶體,這也是滲碳的意義所在,碳原子可以在這個收縮結晶的過程中,形成晶核,而熟鐵淬火強度不會有太多提升也是如此原因。
初具防御力的熟鐵滲碳板甲就做好了,這個時候,仍然不能穿,因為淬火之后的鐵渾甲變硬了,但也變脆了,面對一百斤以上的強弓和火銃的時候,脆的跟張紙一樣不是形容詞而是事實。
下一步便是回火,要做的也很簡單,再次放入土窯里,高溫封閉沒有氧氣的窯,可以將致密的結晶稍微解凍之后,就得到了滲碳均勻、滲碳良好、經過良好淬火且回火修正的鐵渾甲。
這種鐵渾甲本質上,它仍然不是鋼,是熟鐵,因為鐵渾甲各部分的碳含量并不相同,防御力是遠不如純鋼制造的明光甲,并且重量更大。
想要得到質地均勻的鋼板,當下的大明只能依靠強九族羈絆的工匠們純手工制造。
這種鐵渾甲是批量制造的不可能量身打造,所以它其實很不合身,軍兵使用上是有一定的困難,但在萬歷九年這個時間,可以十分確切的說這就是鋼甲
別說北虜,大明京營也是三分之一有這樣的鐵渾甲,防御力已經是當下生產力之下的極限了。
騎營的鐵渾甲是特制的半身甲和胸甲,李如松穿的甲胄是和大明皇帝同款的明光甲。
王崇古是天下困于兼并紓困流氓疏官廠團造法的發起者,同樣他帶領的毛呢官廠的盈利用于給京營發餉,西山煤局的煤鋼聯營,負責制造大明京營所需要的甲胄、火銃、戰車等軍備。
王崇古在積極改進鹽熔滲碳,爭取讓批量制造的制式鐵渾甲在防御力和重量上,接近于皇帝御用的明光甲,這很難,但這八年的時間里,王崇古一直在親自督促工藝的改良,相比較當初叮叮當當的敲鍛,現在大明鐵渾甲的造價已經降低了一半,這是流水線生產的優勢,防御力不變的情況下,一副全身鐵渾甲的重量從四十四斤,降低到了三十七斤。
李如松帶領的騎營全部裝備了鐵渾半身甲,每人擁有三匹戰馬,而且每一匹戰馬都是精挑細選,優中選優的良駒,并且每一匹戰馬都是用豆糧、草料一起喂養,過冬也不會減膘,每一人都裝配火銃,手銃和騎銃。
騎營,大明真正的氪金戰士渾身上下都閃爍著令人側目、真金白銀的光芒
中原的甲胄就跟草原的馬匹一樣,除了打仗之外一無是處,而且民間禁甲,在北元朝廷逃亡之后,北元朝廷徹底失去了回回工匠,也沒有了穩定的燃料供應和鐵礦供應,再加上大明自洪武年間以來的禁運政策,草原上連鐵鍋都少之又少,甲胄更是少得可憐。
隆慶議和后,草原的確有了鐵鍋,但從鐵鍋變成鐵甲,難道指望北虜用牛糞去燒鍛
所以草原人是真正的血肉之軀,有副皮甲就不錯了。
董狐貍通過重金購買的千里鏡,看到了李如松的身影,看著李如松身上的甲胄、身下的良駒,一時間陷入了兩個疑問。
第一個問題是到底誰特么的才是草原人一個騎兵居然有三匹戰馬,那可是戰馬,又不是駑馬
第二個問題就是自己設置的陷阱,真的在引君入甕,還是在作繭自縛
直到親眼看到李如松和他帶領的騎營之后,董狐貍才明白了察罕淖爾的絕望,察罕淖爾面對的是什么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