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臣們都松了口氣,朱翊镠不愧是跟著陛下身后長大的親王,如此的識大體,這樣一來,廷臣都不用被罵了,皇帝荒淫無度,廷臣有輔弼規勸之責,真的這樣大婚,恐怕會出現不利于皇室的風力輿論。
朱翊镠多聰明,珠寶珊瑚這些玩意兒,又不能吃不能用,要來作甚他真的不缺錢。
這些年,林林總總的賞賜,他自己小金庫都有二十多萬兩銀子,五分之二個先帝皇陵了。
這次大婚,對外排場小一些,陛下這邊的賞賜,反而會多一些。
落袋為安,能留在口袋里的才是屬于自己的。
“那娘親那里,你自己去說。”朱翊鈞點頭,算是從了廷臣們的意見,至于說服李太后的事兒,就交給朱翊镠去撒嬌就是了。
朱翊鈞看向了馮保說道“馮大伴,今歲大帆船到港,有三百金毛番、紅毛番抵達,沙阿買買提進獻了三十多名波斯美人,從中遴選十二人,賜潞王府。”
“謝陛下隆恩”朱翊镠聞言大喜果然放棄了排場,得到了更多的里子,他的萬國美人再次擴大了。
“看你那點兒出息。”朱翊鈞擺了擺手,示意繼續廷議就是。
在廷議結束之后,朱翊鈞單獨的留下了萬士和,主要是關于泰西特使利瑪竇之事,利瑪竇比歷史上早到了一年,按理說他現在應該前往印度,在第烏總督府傳教才對,但是他通過教廷,直接申請到大明傳教。
朱翊鈞對利瑪竇這個泰西的傳教士,反感的理由有二,第一個是他必然會傳教,朱翊鈞不喜歡異端,萬歷元年,黎牙實入京時,皇帝就直接了當禁止傳教,徐渭在長崎,更是把倭國的教區給揚了;
第二個就是利瑪竇這個人凡我國書籍無不讀,請先輩與訂音釋,利瑪竇一生都在致力于翻譯大明書籍,而后通過耶蘇會傳回泰西。
大明現在有專門的遣泰西特使,高啟愚、徐璠、徐九皋等人,帶回了大量的書籍,大明在緊鑼密鼓的翻譯泰西的文書。
“這個利瑪竇,找個理由讓他哪來的回哪去吧。”朱翊鈞思索了一番,還是選擇了保守,而不是更加開放的將大明皇家格物院的所有成就,都給利瑪竇翻譯了去送回泰西,朱翊鈞真的沒那么大方。
使者,是公開的間諜,這一點是自有了使者之后就有的職責。
“既然是傳教士,不如就讓他在京師,和龍虎山天師張國祥張提點,溝通一下道藏”萬士和不認同陛下的做法,他低聲提醒道“陛下,遣泰西特使徐璠也在搜集泰西文牘,咱們直接把人趕走了,恐怕徐特使在泰西難做。”
萬士和反對陛下趕人的想法,他提出了另外一個解決辦法,利瑪竇是傳教士,張國祥是龍虎天師,都是宗教人士,一定有很多話要說。
“還得是大宗伯啊。”朱翊鈞由衷的說道“不愧是讀書人。”
既然泰西來的使者總是需要翻譯點什么,不如翻譯道藏,夠利瑪竇研究一輩子了。
大明在開海,就不可避免的需要和泰西進行溝通往來、商貿,那么就應該讓這種交流可控,萬士和的辦法看起來更加溫和,但更加毒辣,以致于讓朱翊鈞也忍不住感慨,不愧是讀書人。
下午朱翊鈞從京營操閱軍馬回到通和宮,在通和宮召見了銅祥銅廠總辦陳成毅。
“九年已近期滿之日,朕以赤銅疏浚之功,賜你特賜恩科進士,同進士出身,陳總辦,是打算回腹地任事,還是仍在邊方”朱翊鈞和陳成毅客套了一下,詢問了下他對自己的個人規劃。
陳成毅很能干。
“陛下,呂宋最大的銅山在宿務島上,一萬斤礦料能出八十一斤赤銅,臣打算在呂宋繼續主持銅廠之事。”陳成毅當初去呂宋就是為了這個特賜恩科進士的出身,現在他得到了,反而不想回腹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