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是戚繼光的功績不配鎮國二字,實乃是武宗皇帝朱厚照,在應州之戰后,以軍功封了自己一個鎮國公,朱厚照有個馬甲叫朱壽,為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太師、鎮國公。
鎮國公到這一步,也算是只能封給皇帝的一種特殊加爵,就像在大唐,李世民之后,再無天策上將。
奉國公這三個字還是萬士和給陛下了幾個名號,陛下選的。
奉天中興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左軍都督府左都督、京營總兵、征虜大將軍、奉國公戚繼光,是禮部確定的正式官名表述。
這很重要,這是確定戚繼光名分的大事,禮部沒有絲毫的馬虎。
功臣名號散官號勛職官差遣兼事官爵人名,算是確定了戚繼光的完整封號。
自張輔封英國公后,大明唯一一次封公是天順元年給奪門之變的石亨封公,那一次連個正式官名表述都沒有,草草了事,很快石亨就被明英宗給清算了。
萬士和也是從洪武、永樂年間的封公圣旨中,最終確定了正式官名表述。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利,故君子之名必正。
戚繼光封爵這件事,基本上已經完全確定了,只等戚繼光凱旋之后,舉行典禮即可,朱翊鈞下旨印綬監制作公爵印綬和服飾,下旨禮部準備典禮諸事,算是徹底走完了廷議的流程。
廷議通過之后,六科廊和都察院言官,還能上諫封駁圣旨,但涉及到戚繼光,言官只會避而不談。
打瞌睡的朱翊镠忽然精神了起來,因為廷議正式開始廷議朱翊镠大婚之事,朱翊镠眉飛色舞,雖然沒有表態,但他真的很高興,大婚之后,萬國美人就可以吃了。
“太后懿旨潞王大婚,宮廷欲用金三千八百六十九兩,青紅寶石八千七百余顆,銀十萬兩,珊瑚珍珠兩萬四千余顆,鳳冠霞帔等物共計需要余兩,累加冠、潞王府等,合計九十萬銀有余,誠然國用稍足,然臣以為不可如此奢靡。”張居正拿出了大明會典,這是他作為總裁修的會典。
按照皇明祖訓,大明國初時,親王大婚,御賜金五十兩,珍珠十兩即可。
張居正也沒別的意思,陛下大婚的時候,用的是鎏金器,到了潞王光是黃金就3869兩,李太后還是過分寵溺潞王了,又對陛下過于嚴苛,張居正作為內閣輔臣,輔弼陛下,自然要說這件事。
“花的是宮里的錢,外廷大臣就沒必要分說此事了。”馮保作為司禮監大珰,自然要反駁一句。
馮保能言會道,拿著儒家經典打儒學士不在話下,氣人經更是出神入化,只是反駁一句,其實他也有點底氣不足,真的這么干,京師的珠寶都要被買空了
“內帑充盈。”朱翊鈞平靜的說道,手握四百萬銀幣的皇室,就是如此的闊綽,李太后之所以要擺這么大的場面,和她出身有關,她跟著父親逃亡到了京師,而后入了裕王府做了宮婢,一步步爬到了現在尊號太后的位置。
李太后自己生活不算奢靡,把嚴厲給了朱翊鈞,把寵愛給了朱翊镠,愿意擺擺場,讓小兒子日子過得舒服點,也是為了面子。
朱翊鈞想了想,也沒反對,她又不干政。
“陛下。”王國光眉頭緊蹙的說道“臣以為還是節儉為宜,陛下億兆瞻仰,萬民以為則而行之,潞王為陛下胞弟,如此奢靡,天下人如何看待潞王殿下”
錢的確不用國帑出,但是如此奢靡,潞王會被罵成什么樣
“潞王你的意思呢”朱翊鈞看向了弟弟,詢問他的意見,大婚后就成丁了,他也要開始自己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了。
朱翊镠那大眼睛珠子一轉,俯首說道“以會典定策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