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帝喜得公主的消息,伴隨著通和宮故意泄露消息,傳遍了整個京師,很快,大家都知道了三公主的名字朱軒姝,因為皇帝派發到京堂百官的百事大吉盒上寫著名字,而百官府上的門房第一眼看到,在走街串巷、消息靈通的三姑六婆的口中,這個名字被所有人知曉。
大明皇帝身體健康,而且還有子嗣不斷誕生,對于大明國朝是個好消息,畢竟明武宗絕嗣后,鬧出了極大的風波,各地的藩王蠢蠢欲動,朝中的士大夫們,也都瞧不上鄉下來的嘉靖皇帝,皇帝的神圣性被廣泛質疑,皇帝為了皇權的威嚴,折騰了一次又一次,直到天下疲憊。
朱翊鈞終于知道王崇古為何要揍王謙了,這已經是這兩個月的第二次了。
第一次是王謙覺得張居正在看病,晉黨可以借機擴大一下自己的影響力,被王崇古攆了兩條街;第二次王家對外宣稱是王謙在太白樓和人爭風吃醋,送了一千個花籃,王謙又被攆了兩條街。
但這是對外宣布的消息,實際上,王崇古揍王謙另有原因。
確實該揍。
大明有一次巨大的投機活動,那就是在羊毛生意剛開始的時候,遮奢戶對精紡毛呢這種帛幣的追捧,整個過程是,帛幣因為稀缺性再加上王謙講的故事,從七錢每尺漲到了二銀每尺,帛幣的價格迅速上漲引發了遮奢戶們對財富的狂熱追求,帛幣的價格被進一步推高,而白銀堰塞進一步推動了帛幣的增值,使得更多的人更加瘋狂地投入。
最終瘋狂到二十四銀一尺布的地步,大明一頭牛才賣六銀。
按照原來的劇本,當帛幣在口耳相傳和階級壁壘的作用下,快速吸納遮奢戶們手中的白銀之后,遮奢戶為了進一步推高帛幣的價格,選擇將帛幣拆分為更小的單位,吸納中人之家和窮民苦力的銀子,直至理性的完全喪失和泡沫的最終破滅,千百萬人傾家蕩產,流離失所。
但是因為朱翊鈞的砸盤行為,大量放出帛幣,導致了帛幣的價格跳水,甚至連民間私自設立的交易行,都在這個過程中直接關門,借錢的投機者,有不少人跳進了通惠河里,所以帛幣泡沫被刺破,并沒有波及中人之家及以下的階級。
但這次巨大的投機活動,依舊產生投機文化,具體而言,就是操縱商品的價格進行買低賣高。
操縱的手段多種多樣。
洗盤,數家手中擁有大量帛幣的遮奢戶聯合在一起,大量放貨,故意拉踩價格,引起交易行的恐慌情緒,并導致小戶在恐慌之下賣出自己所有的帛幣,這聯合在一起的遮奢戶,趁機低價回收,拉高帛幣價格。
對倒,在燕興樓交易行之外,設立有門檻的私人交易會,這個門檻極高,將手中的帛幣對倒拆解,來操縱帛幣在交易人手中的流轉,進而控制帛幣價格在可控的范圍之內。
坐莊,門檻極高的小型私人交易會,這個小集體,近乎控制燕興樓交易行全部流通供應的帛幣,逼迫任何需要購買帛幣其他買家,或者新入的韭菜,不得不在被操縱的價位上購買,實現謀利。
在燕興樓交易行最后砸盤的時候,還誕生了一種賣空的手段,賣出自己并不屬于自己、借別人的帛幣,帛幣在暴跌之后,再用低價回購,將帛幣歸還,完成盈利。
這些操縱價格的投機手段,主要是這四大類,更加具體的手段和操作,可謂是層出不窮,而且在實際應用中,會是重復多次聯合應用。
王謙作為帛幣生意的發起人之一,顯然對這些東西早已經駕輕就熟。
王崇古在忙完了朝中之事后,忽然發現,王謙這個不省心的兒子,已經好幾個月沒有從家里拿錢了,但是王謙在外面依舊是出手闊綽,一出手就給花魁送了一萬銀,這讓王崇古立刻意識到壞了
很快,王崇古就發現了王謙的銀子哪里來的,王謙聯合了幾個紈绔,操控了京師的珍珠,因為傳聞潞王朱翊镠大婚要用很多很多的珍珠,王謙在幾個月前就進行布置,不斷拉高珍珠的價格,在文華殿廷議潞王大婚之前,王謙出空了自己囤積的所有珍珠,變現獲利三十二萬銀,五分之三個先帝皇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