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臺炮膛鏜床,最開始的時候,用的是水力,進行炮膛的內徑切削,用于加工鑄炮炮膛、槍膛的內壁,現在也用來鏜削氣缸。”皇叔朱載堉首先拉開了第一個紅綢布,紅綢布下是一臺鏜床。
這臺鏜床可不是那么容易做成的,朱載堉本來不想說這鏜床的發明是多么的困難,陛下師從張居正,要的只是結果。
鏜床一共有三架,一臺長桿用于鏜削炮膛,一臺短桿用于鏜削火銃槍管,這兩臺鏜床可用人力,也可以用畜力,更可以用鐵馬,還有一臺是超長桿,則是用于氣缸的鏜床。
“汽缸的加工精度是蒸汽機的關鍵問題,格物博士遍訪山人,找到了一種名叫火工術的法子,用的是腳踏動力,一共有七種砣刀,用于加工玉石,砣,金剛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那個他山之石,就是金剛石。”朱載堉講起了鏜床的由來。
火工術
火工術的鏜床動力有限,而且沒有冷卻,加工玉石尚且可以,但是加工金屬就需要改良了,鏜刀快速鏜削會讓溫度劇烈升高,為此大明專門為鏜床增加了水冷,不斷的灑水防止金剛石燒毀。
大明的金剛石產量不豐富,很多都是買的海貨,紅毛番將其當寶石兜售。
從腳踩到水力再到蒸汽動力,大明工匠們進行了數次的更新換代,鏜床才變成了現在看到的模樣。
而鏜床也是生產氣缸必要的工具,如果不能把氣缸的內壁加工光滑,氣密性無法保證,蒸汽機的熱效率就無法提升,熱效率和節約燃料、小型化、減重等等息息相關。
朱翊鈞面前的這臺鏜床在加工氣缸的時候,內徑一百寸誤差不超過兩分,這已經能夠滿足75匹蒸汽機的需求了。
“很好,很好。”朱翊鈞圍著鏜床轉了好幾圈,問了問如何使用,這不是朱翊鈞年齡小會被這種機械吸引,張居正也是興趣盎然的和皇帝討論著這玩意兒能做些什么。
朱載堉來到了第二個紅綢布前,慢慢的拉開,開口說道“螺紋車床,用于加工螺紋,這個車床來自泰西的法蘭西,一名叫做貝松的工匠,發明的一種做螺絲的車床。”
根據朱載堉的講解,朱翊鈞才知道,大明沒有得到貝松螺紋車床的實物,而是得到了一張圖紙,貝松為了推廣這種車床,帶著他的圖紙四處兜售,但最終沒能成功,大明使者兩次前往了巴黎,對各種文牘都是來者不拒,圖紙是從一本宗教書籍里發現的。
朱載堉實事求是,技術來自于哪里,就是哪里,鏜床是大明本來就有的,而螺紋車床是貝松發明的,當在皇家格物院手中,螺紋車床已經可以精確加工6種螺距,誤差也是一百寸不超過兩分。
朱載堉一共介紹了七種用于加工蒸汽機的工具,而后走到了最后一個紅綢布前緩緩拉開說道“陛下,我們將蒸汽機的熱效率提高了三倍,75匹馬力的蒸汽機。”
朱翊鈞看向了這臺蒸汽機,相比較之前三馬力的蒸汽機和一間一居室差不多大小,新的蒸汽機居然更小了一些,長一丈半,闊不到一丈,高約三尺,相比較之前的蒸汽機,整個蒸汽機的集成化更高,原先的三馬力機車是有專門的鍋爐房,而現在鍋爐集中到了蒸汽機上。
“高壓的嗎”朱翊鈞看向了朱載堉問道。
朱載堉俯首說道“回陛下,不用高溫高壓,無法突破三馬力的桎梏。”
這涉及到了蒸汽機的路線之爭,一般而言,高壓鍋爐的高壓高溫蒸汽,是蒸汽輪機用的,而往復式蒸汽機則使用的是100°蒸汽,相比較之下算是低溫低壓。
而朱載堉堅持的就是高壓高溫蒸汽輪機,高壓高溫的技術用到了往復式蒸汽機上,作為格物院院長,作為泰斗,他沒有阻礙往復式蒸汽機的發展,相反還把自己研究心得用于改進了往復式蒸汽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