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大明朝廷的行政力量、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并不能支持這一條的實踐,所以,大明的明公們,不是不清楚問題,而是做不到。
朱翊鈞拿起了奏疏,這是禮部尚書萬士和的奏疏,他寫好了新的海外番國志,這一卷寫的是蒙兀兒國,或者說印度,萬士和已經用盡了自己的努力,但是關于印度的史料,實在是太少,記錄最詳細的還是現在的蒙兀兒國。
萬士和在奏疏里討論一類商品,棉花以及棉布。
明孝宗弘治十年,葡萄牙瓦斯科達伽馬繞過了好望角,抵達了印度的卡利卡特港,終于直接接觸到了印度的織工,這是泰西人第一次接觸印度織工,不再需要大量的中間商。
在達伽馬抵達印度之前,波斯商人用船只將棉花和棉布從印度運出,而后乘坐駱駝穿過大漠,將貨物交給奧斯曼人,奧斯曼人再用船,將棉花和棉布賣到泰西各地。
棉布和絲綢完全不同,棉布是大宗商品,不是絲綢這種和黃金等價的奢侈品,這種大宗商品的貿易,會直接促進海貿和繁榮。
在萬士和看來,大宗商品才有資格成為世界性商品,也唯有大宗商品才能促進海貿發展出復雜的、以大明為中心的海洋貿易網絡、只有大宗商品才能維持產業的規模、只有大宗商品才能足夠的財富組建軍隊,將暴力投射到世界遙遠的角落,在萬士和看來,棉花棉布,會成為世界性商品。
而大明,在棉花和棉布這個商品上,不占據商品優勢。
世界性商品,是萬士和提到的一個概念,在他看來,世界性商品需要幾個必要的條件,首先是大宗商品,其次是普遍使用,其三是便于保存和運輸,絲綢沒有這種潛力,因為它的出產有限,也不會普遍使用。
瓷器可以成為世界性的商品、棉布可以成為世界性商品,酒精也可以成為世界性商品,煙草也可以成為世界性商品,白銀也是世界性商品。
世界性商品溝通地球上所有縱橫交錯的經濟體,世界性的海洋貿易正在構建,連英格蘭都在積極探索世界貿易體系,在這個構建過程中,大明要保持自己天朝上國的地位,不至于向下滑落到深淵,就必須要掌控更多的世界性商品的商品優勢。
沒有地方種植棉花,但大明擁有更加先進的棉紡工藝,無論是橫向規模還是縱向規模,都要領先蒙兀兒國,才能保證棉布商品的絕對優勢,讓蒙兀兒國成為原料國。
而蒸汽機,就是最初的那個點燃一切的火花,它現在微不可查的閃耀著星星點點的光芒,日后必然如日中天,煌煌耀若天日。
萬士和借著海外番國志蒙兀兒國卷,上奏請陛下重視世界商品和世界海貿網絡。
整個世界的原有秩序正在逐漸消亡,整個世界也正在尋找新秩序,在新秩序塑造的過程中,有多少文明,在悄無聲息之中消亡西班牙殖民者蠻橫的消滅了瑪雅王國,并且摧毀了一切。
中原文明沒有特殊的地方,也沒有想象的那么有韌性,在兩百年前,也滅亡了一次,景泰四年,泰西的羅馬帝國被奧斯曼帝國攻破,羅馬宣告正式滅亡,再也沒有閃電般歸來。
大爭之世,強則強,弱則亡
這就是萬士和這個禮部尚書,站在全球視角下,上的一封政論疏,既沒有主張,也沒有什么政令,是萬士和在他的番夷狼面獸心,畏威而不懷德的基礎上,對文明進程的思考。
這或許就是禮的本質文明。
大明京師逐漸走入了深冬,煤煙引發的霾災,讓不事生產的士大夫們忍無可忍,但大明的百姓們對煤煙并沒有那么多抵觸。
一飲一啄,因果循環,享受了廉價的煤炭,自然要付出一些代價,大部分的京師百姓們,比較羨慕窯民和織工,無論是進了西山煤局,還是毛呢官廠,都算是生活有了著落,而官廠團造的學堂,是希望。
西直門煤市口的煤炭價格,在天氣變冷之后,仍然沒有改變,一斤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