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現在既然陛下起這個頭,天下是你老朱家的,你老朱家都不心疼,他張居正心疼什么
朱翊鈞打開奏疏,看了許久,才合上了奏疏,他把奏疏收進了袖子里,要拿回去,好好研讀一番,馬上就是過年休沐,即便是要議論還田,也是到年后了。
張居正肚子里還有貨,再逼逼他,還能倒的出來。
這就是朱翊鈞看完奏疏的第一個想法。
張居正的奏疏有上中下三條國策,與其區分上中下,不如用進程去形容,更加確切。
第一階段,廢奴,要徹底廢除賤籍,普查丁口就是制定黃冊的過程,在制定好黃冊后,宣布賤籍廢除,倡、優、隸、卒、奴仆等賤籍,廢除賤籍之后,在法律地位上,則所有人一視同仁,如果做不到這一步,那一切都無從談起,只要衙門還支持賣身契,所謂的還田,就是笑話。
士農工商為良,奴仆及倡優為賤。
賤籍世世代代皆為賤籍,不得改業、不得冒籍,而且是不能科舉的,出身不正均不準應試。
這也是張居正的下策,朝廷不過分干涉,只是在律法上寄予佃戶等眾平等的身份,讓看不見的大手,去調節生產資料、生產關系,這種朝廷擔負的罵名最少,同樣也是最緩慢的,只能交給時間。
第二階段,減租,朝廷硬性規定地主索取佃戶佃租數目,不得超過土地出產的25,若是超過就要處罰,看情況不等,最高籍家,籍家所抄地籍放領給百姓自耕。
放領,就是朝廷公賣放領,也是減租階段的一部分,就是朝廷用白銀、船引、票證等多種手段,從地主中收買土地,而后放賣百姓,地價由購田百姓,分十年付清。
這是張居正的中策,朝廷不白拿,不白沒,用白銀或者其他等價物去置換地主手中田畝,而后賣給百姓,而后朝廷通過加征的方式,收回地價,完成土地流轉。
這個中策,看起來如此的完美,但其實執行起來,一定是漏洞百出,無論是公賣放領,還是地價十年分次付清,但凡是遮奢戶和當地衙門沆瀣一氣,就會進一步成為兼并的工具。
這就有了張居正的上策,額田。
第三階段,額田,任何人的名下都不得擁有超過100畝的地契,否則就是會被白沒,白沒后的地契轉為官田,歸有司安置流民所用,地籍不得買賣,以里110戶為一里為單位,集體公有。
看似是上中下三策,其實三個進程,結合大明的實際情況,能做到第二階段,已經是可以高呼祖宗保佑了。
還田很難,張居正非常清楚其中的難度,所以他洋洋灑灑寫了近萬字,而且這還是他簡單規劃,不是具體的實踐,到實踐那天,遇到的問題只會更多,張居正不清楚自己有生之年,能不能做到第二階段。
“先生大才。”朱翊鈞收好了奏疏,真心實意的說道。
張居正則俯首說道“陛下弘毅。”
他這些內容也不是什么新鮮東西,其實就是南宋末年賈似道官田法的變種,當時南宋危如累卵,賈似道太過于心急了,弄的一地雞毛,賈似道被押解他的縣尉鄭虎臣所殺,四年后,南宋就亡了。
其實張居正在萬歷二年就已經在做這些了,比如萬歷二年廷議定,出海船只,一張船引,換一萬畝良田,下田按四分之一折,中田按二分之一折,松江府已經過贖買,只不過當初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供給水師所需。
現在張居正的新政,目的完全不同,這本奏疏里的內容是普世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