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架構
王崇古說的是有道理的,還田法最后要落到鄉野之間,還田法的邏輯上是行不通的,它讓地主富民、鄉賢縉紳們自己割自己的肉,喂給過去他們可以作威作福、予取予奪的百姓,鄉賢縉紳又不是割肉喂鷹的佛祖菩薩。
多數的鄉賢縉紳,其實就是惡霸,為禍一方,磚瓦匠給他家修個房子,還要倒找錢,別人路過不扒一層皮下來。
這和當初賈似道搞得公田法失敗和局限性是相同的,基層是鄉賢縉紳,要讓鄉賢縉紳執行對自己不利的政策,在邏輯上是行不通的。
“所以,大司徒和少司徒說得對,要等大明京營回京。”朱翊鈞對大明基層組織的敗壞理解是很透徹的,所以他從來沒有說要一蹴而就,張居正已經劃出了三個階段來,這三個階段,要用十年、二十年去實現。
大明清丈,跌跌撞撞的進行到了第十個年頭,才算是初步完成了丈量田畝。
以還田疏為綱領,不斷的在實踐之中修修補補,完善還田疏,才是踐履之實。
朱翊鈞頗為確切的說道“朕從沒說過要用很短的時間去完成它,王次輔多慮了,徐徐圖之。”
王崇古再次俯首說道“陛下深諳矛盾說,對矛盾說造詣極高,人地矛盾的根本矛盾中,一旦點燃,就沒有徐徐圖之的說法,根本性的矛盾在點燃的那一刻,就是到最激化的那一刻。”
很多時候廷臣們都對一些事兒,避而不談,因為只能避而不談,否則就會出大事。
一如當初譚綸在朝日壇咳嗽被彈劾,科道言官們只不過是借著禮教森嚴這桿大旗,逼迫譚綸要么讓王崇古家里狗到京營吃皇糧,要么致仕,而張黨為了保下譚綸,對等出牌,是禮部尚書陸樹聲也咳嗽了。
可是那份提舉名單,誰都不提。
大家都心照不宣的不去觸碰那個不能觸碰的話題,最終還是譚綸自己挑破的。
整個斗爭過程,對根本矛盾避而不談,反而在些似是而非的小事上斤斤計較。
這是朝堂的基本規則,因為所有人都很清楚,一旦觸及根本矛盾,就是石破驚天,血流成河,撕開了遮羞布,便是血淋淋的現實。
還田疏里,只要通過廷議開始執行,哪怕是不公布還田疏,有那種傾向,就會點燃油鍋,鄉賢縉紳們怎么可能讓朝廷準備好,摸到他們的核心利益之中呢
大不了就再來一場倭患,或者套一層民亂的皮,讓皇帝老兒知道,誰才是天下之主。
不用別的,不給佃戶種地,不租賃田畝給佃戶,流民激增,朝廷就無法應對了。
所以,王崇古和張居正反對的意見,高度趨同,陛下想要給天下百姓一個家,讓他們安居樂業,但政令一旦開始推行,就是害天下百姓顛沛流離。
制度設計的極為完美,看起來沒有任何危害的時候,反而就是到了最危險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