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幣不精美,等于沒鑄幣,是朱翊鈞一貫以來的主張,而且堅持執行,這也是大明皇帝信譽的一環。
兵仗局的銀幣含銀量為925,不多不少,正正好,既能保證銀幣的強度和耐磨性,又能保證皇帝能收到鑄幣稅,而大明銀幣帶有鋸齒狀溝槽,之所以這么做,是為了防止有人故意磨損銀幣,。
將銀幣磨削一圈,那些銀屑堆積起來,就是另外一種火耗了。
兵仗局第一發現了這一現象后,立刻采取了應對措施,鋸齒狀的溝槽并不是很深,但只要溝槽消失,就代表著這枚銀幣被人動過了手腳。
也不怪徐渭信心滿滿,實在是織田信長搗鼓出來的貨幣,除了換寶鈔,的確沒別的用途,規模效應的優勢,再一次得到了體現。
朱翊鈞拿出一把小算盤,噼里啪啦的核算了一番說道“長崎總督府將以三錢五分銀兌換價值一貫的寶鈔,這個兌換比例,總督府換給大名是七錢銀一貫,長崎總督府會不會有些吃虧啊朝廷只管印,就那三成半,總督府忙前忙后,也是三成半。”
寶鈔局是戶部之下,滿打滿算不過三百人,在寶鈔上,大明養這批印刷匠人花不了多少錢,三錢五分銀,賺的可不少,但是長崎總督府不僅要養總督府,還要養衛軍,還要養商賈,為搜集情報的商賈報酬。
朱翊鈞擔心長崎總督府會因為吃虧心生怨恨,導致離心離德,對于諸侯朱翊鈞還是以懷諸侯為基本政策。
“陛下,徐渭、孫克毅他們是不會虧待自己的。”馮保搖頭說道“就是每年辦貿易會,抽分就夠總督府度支了,反正寶鈔幾乎等于白賺”
“嗯。”朱翊鈞點了點頭,鑄幣稅算是增項,會讓長崎總督府的日子更好過。
對于徐渭而言,朝廷管海外總督府的死活已經是天大的恩澤了,利益什么的,有大明支持,還怕搶不到
比較有趣的是,呂宋和舊港總督府拒絕使用大明寶鈔,用國姓正茂、張元勛的話說琉球、呂宋和舊港為大明故土,怎能和長崎總督府相提并論長崎會不會實土郡縣,國姓爺和張元勛不做評價,但琉球、呂宋和舊港是一定會實土郡縣。
大明寶鈔的福氣,就讓倭國享用吧。
大明天朝上國,專門為倭國發行一種貨幣,這不是福氣是什么其他人想要還沒有呢
“這儒生是不是有些過于愚蠢了,把他發到遼東墾荒去吧。”朱翊鈞批閱了一份奏疏,洋洋灑灑的寫了一百多字。
是萬歷八年的一名進士,這名進士對大明朝當下的政策非常不解,奏疏洋洋灑灑數百字,核心的問題就是他認為世家大族大多數都是德才兼備之人,為何朝廷要如此苛責
朱翊鈞看到奏疏就想到了當初的周良寅,周良寅當初去了趟遼東,回來之后仍然胡言亂語,就被朱翊鈞流放到了大寧衛,這些年一直勤勤懇懇的跟在忠君體國侯于趙的身后屯耕。
周良寅很久沒有上過這么愚蠢的言論了,相反,這些年總是上奏屯耕的實踐經驗。
人是會變的,朱翊鈞打算把這個進士送到全寧衛墾荒,腳踏實地的干點活,種種地,這些想法都盡數退去了。
不過朱翊鈞還是解釋了這個進士的疑問,他在奏疏上朱批世家大族朘剝何須用刀你家吃肉可曾帶毛這些個世家大族總是干干凈凈,清清白白,你尋不到他做的一件惡事,自然覺得德才兼備,但他們掌控一縣一州一府之地的買賣,作惡何須自己動手只需和朝官稍加勾結,就是收獲鉅萬。
京官的冰敬碳敬,可能白拿
這種疑惑,也充斥在朝堂之上,尤其是新晉的進士,他們對社會運行的基本邏輯還不太明朗,所以會疑惑明明是地方的鄉賢縉紳,世家大族,世代詩書禮樂,談吐斯文,為人處事周全得體,和風細雨,謙謙君子,為何朝廷的新政,對鄉賢縉紳、世家大族,從不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