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這點振武,連窮兵黷武的門檻都沒看見呢,京營編制從永樂到嘉靖年間額定20萬眾,現在只有十萬人,剩下的額員都給了水師,算是海陸并重這個國策的體現,可在永樂年間,水師是單獨的編制。
永樂十八年,大明水師的總規模等于十個費利佩二世的無敵艦隊,1350艘巡船,1350艘戰船,400艘大船和400艘遮洋船,四百料的戰座船甚至都不在統計范圍內,水師軍兵超過了二十萬人。
還沒到午飯時候,皇帝就把張居正和王崇古給召到了通和宮御書房,同時也讓張宏多備了碗筷。
“過譽了,過譽了”王崇古本來還打算不說話裝高手,裝裝樣子,結果一句經邦濟國,王崇古的涵養功夫直接就破功了,趕忙謙虛的回答著,絲毫沒有剛進門那股子桀驁不馴的樣子了。
斗不過就加入,這不是什么恥辱的事兒,這叫識時務者為俊杰
朱翊鈞忽然想起了那句詩覆舟水是蒼生淚,不到橫流君不知。
陛下有些話在圣旨里不方便說,有的時候也有不能定奪的事兒,一個政令適不適合地方,應該如何定奪就需要在密疏之中,往來斟酌商議,將密疏本來告密的功能,擴大到君臣討論政事的重要手段,對于重大決策,征詢地方巡撫意見。
“這些個手段,怎么看,都有點不對勁兒。”朱翊鈞看著王崇古的原本,和張居正的抄本,內容是相同的,只是張居正結合自己的吏治經驗,補充了一些細節,主干還是王崇古的思路。
“那么,九邊總兵,是不是理當有此權柄呢”朱翊鈞看著王崇古平靜的問道。
不要對好人要求太高,對壞人又過分的寬容。
“原本在哪兒”朱翊鈞首先問原本,就是王崇古寫的那本,他要確定整本奏疏是張居正的意思,還是王崇古的意思,沒別的,就是想看看王崇古是不是真的忠君體國。
“不,我不下套,我直接去找他”王崇古站起來,對著王謙說道“你啊,還是有點用的,張居正這種人,根本不必下套,直接把奏疏給他就行了。”
大明總兵為非作歹的不少,可大明總兵為國死難,戰死沙場的也不少,這是個對立而統一的集合,不能管中窺豹,以偏概全。
菜譜是皇后定的,都會定時換,也不固定,但都是皇帝愛吃的。
考成法,不是吏治上的靈丹妙藥,一吃就好,百試百靈,有些頑疾,也是無法根除,但王崇古還是要說,這已經是獨一份的,有得用就是極好的了。
節省是一種美德,朱翊鈞吃的這種光餅,前線軍兵吃一個,就能頂半天饑,這要是掉隊,或者被圍困,有四五個,就足以脫險了。
“若不能密,不如不奏也。國朝庶務殷繁,亦有不便宣露于眾者,陛下有旨,一切密諭,非奉旨通知,不許轉告一人,言不過六耳,若要下章文淵閣、六部知曉,必刪朱批和奏者姓名,臣僚之間不得互相探聞,不得引用、不得刊刻,轉告者不得再奏,刊印泄密者斬。”王崇古詳細的解釋了下密疏的制度設計。
剛消停兩天,又得挨罵,這誰受得了
“說得更明白點,若非陛下如日立于中天,這等密疏則是天下之禍,這是個工具,就像農戶手中的鋤頭一樣,能耕地,亦能爭兇斗狠,這個密疏,要看陛下怎么用了。”王崇古直接把話挑明了說,這種陰謀詭計,還是說明白說清楚的好。
即便是反賊手段,張居正也能找到其中的大道之行,甚至時間長了,密疏的主要功能,會變成征詢意見的專用渠道。
王崇古真不知道還有這么個事兒,他也是今天才知道陛下吃幾碗飯的。
這一套辦法,既要從下而上的保密,也要從上而下的保密,陛下這里的保密工作是要做好的,原則就是能不公開就不公開,必須公開,則涂黑朱批和姓名后,由司禮監稟筆太監謄抄下章。
但大明對于皇帝劍指是沒有抵觸情緒的,皇帝還是需要定下總目標的,黎牙實在游記里曾經斷言,陛下若是劍指托萊多、馬德里,圣堂武士和平波武士,一定會踏平劍指之處,哪怕遠在泰西。
王崇古感覺自己脖后一涼,一股寒意從尾椎骨直沖腦門,打了個哆嗦,但看著陛下那陽光燦爛的笑容,又覺得自己大抵是受涼了,才打了冷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