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此為綱,兩百載未曾更易。”
事情的轉機發生在大明建立之后,朱元璋對西南的情況極為擔憂,并且開始深入治理西南,而不再是讓世代的土司治理了,治理的總方針就是十六個字,非威不畏非惠不懷,德威兼用感心攝暴。
沒有武力的威懾,蠻夷是決計不會畏懼的,但是沒有真正的實惠,又不能人心所向,蠻夷也不會心懷大明,以大明馬首是瞻,所以要德威并用,感化他們的心的同時,讓他們攝于暴而不敢忤逆。
但永樂之后,就變成柔遠人了。
大明在云南設了三司,還讓黔國公府世代鎮守,兩百年,大明對西南土司的政策沒有變過,在沒有打起來的時候,都可以談,都掌蠻跟大明跳了那么久,大明都忍住了,直到忍無可忍,直接將其抹去。
大明在西南不是一味的使用武力,比如貴州,這個土司最多的地方,在正統年間之后,進士就沒有斷絕過,大明對西南地方進行實際統治,是編民齊戶,是將完全的自然經濟轉向了小農經濟,是將文教和秩序帶到了西南,這是興教化之功。
最直觀的體現,就是黔國公沐昌祚信任生苗,將其看為大明人,結果這些生苗主動打開了門戶,讓敵人差點打到大理去,傷透了沐昌祚的心,以致于沐昌祚對于兩個土司的意圖歸降之事,也是不理不睬。
曾省吾介紹了背景之后,開始了長篇大論,永樂年間如何冊封了東吁為宣慰司,后來東吁如何附逆麓川,在正統年間禍亂西南,大明又是如何優待西南三宣六慰等等舊事,最后確定,東吁就是一個不忠不孝的逆子,需要教訓,攻伐的目標是滅其世襲、絕其苗裔、永靖西南。
曾省吾是個保守派,他深入貫徹大明太祖皇帝祖訓,能懷柔就懷柔,實在是無法懷柔,那就徹底消除隱患,這個解決辦法真的很太祖高皇帝,無法懷柔的時候,攻滅之后,直接封藩,設立三司,進行實土郡縣的統治。
“那地方是不是太遠了些,實土郡縣的話,有些困難。”激進派王崇古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曾省吾提的這個目標,有些困難,不是小困難,而是十分困難,云南之外,都是密林,從大明腹地前往,恐怕力有未逮,實土郡縣,一件事送到朝廷黃花菜都涼了。
曾省吾看著王崇古頗為確切的說道“國初的時候,云南設立三司,黔國公前往鎮守,也非常困難。”
“好好好,我沒什么意見了。”王崇古連連擺手,表示投降你一個兵部尚書張口祖宗閉口成法,他王崇古又不打算通虜后再通蠻夷,只能擺手投降。
曾省吾又詳細解釋了自己的想法,云南地方缺少一個出海口,而大明也缺少一個從另外一個方向進入西洋今印度洋的出海口,只是寄托于舊港總督府,如果舊港總督府有變,大明的海貿就會受到劇烈的影響。
為了保證舊港總督府的完全忠誠,一個西南方向的出海口,就變得很有必要了。
而且一個西南方向的出海口,哪怕是分封制之下的國土,也有利于大明在西洋的利益爭奪。
這個云南之外的東吁、老撾、暹羅,都將成為大明和泰西在海洋交鋒中的緩沖帶,這就是曾省吾的理由。
祖宗成法是過去,海洋環境的改變和泰西在海貿上的進取是現狀,大明和果阿總督府、菲律賓總督府已經實質性沖突了兩次,更遠的西洋,大明和紅毛番的沖突是現實,不是未來。
“沒打之前,一切都好商量,既然莽應里非要挑釁,那就不能怪大明無情了。”曾省吾最后總結性的說道“一如都掌蠻。”
曾省吾出身西南,是劉顯老將軍的總督軍務,平定東南,甚至親自帶兵打過仗,平九絲,就是曾省吾的實踐,曾省吾作為兵部尚書意圖滅亡東
吁,不是說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