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鈞思前想后,有的時候,什么都不做也是一種智慧。
織田信長打的算盤就是發行倭國的劣幣,來促使大明寶鈔的大量泛濫,這樣用最快的速度,完成鈔法的敗壞,玉石俱焚。
“陛下臣還是覺得廢除內閣是可行的。”張居正立刻說起了之前的建議,一元專權,不就是明君圣主嗎這不是現成的看陛下多明白一個人怎么就不是明君圣主了
“先生”朱翊鈞搖了搖頭說道“此事不必再提了。”
“還政天皇,這個事,織田信長做不成。”張居正十分確信的說道“他愛惜名聲,不肯用自己的名義去印寶鈔,難道倭國那個久不理政的天皇,都不愛惜名聲了倭國的天皇只剩下名聲了。”
“最后,估
計還是用自己的名聲去印鈔。”
織田信長要做什么是一清二楚的,說穿了就是兌子,用倭國天皇的信譽名聲,兌了大明寶鈔控制手段。
“且再看看吧。”朱翊鈞仔細想了下,覺得張居正講的有道理,反正都是靜觀其變即可。
長崎總督府也在過年,織田信長還政天皇的舉措失敗了,消息已經傳到了長崎總督府,張居正的判斷非常準確,還政天皇這件事,織田信長想做也做不成。
這件事終究是織田信長一廂情愿了,倭國天皇不肯答應,可以冊封織田為征夷大將軍,剩下的事兒,全權交給織田信長;除了倭國天皇不答應,織田信長的心腹家臣也不同意,還政是一連串的政治行為,這權還了,不是你想拿回來就拿回來的,哪怕倭皇是個牌位,但也是一直存在的牌位。
還政天皇失敗后,織田信長一狠心,開始以幕府將軍的名義印鈔。
“陛下給的指示是靜觀其變,不過也說,任總督府自行判斷,以總督府決策為宜,諸位以為呢”長崎總督徐渭,看著手里的圣旨,詢問著長崎地面諸位官員的看法。
“陛下圣明。”孫克毅想了想說道“還是什么都不做的好,織田信長愿意發寶鈔就發吧。”
長崎總督府的判斷和陛下是一致的,過分謹慎的應對,反而不利于大明寶鈔的推行,而且長崎總督府也沒什么好辦法,真的放開了寶鈔的兌換,跟織田信長的寶鈔拼個你死我活,反而落到了下成。
大明寶鈔無論如何也是有錨定物的,那就是大明的貨物,倭國的寶鈔錨定的只有債務,左腳踩右腳,只能天崩地裂。
事情發展的角度,比朱翊鈞和長崎總督府的判斷還要玄奇一些,詭異一些。
那就是,根本沒有大名去京都領這些寶鈔,實在是織田信長印的寶鈔太過于稀爛,樣張發到了各個大名手里,各個大名都是眼前一黑。
就這玩意兒,能忽悠誰
大明寶鈔的賣相是極好的,用的是棉紙油墨,輕輕一甩嘩啦啦的響,字跡清晰,設計精美,防偽極其完善,大名們發大明寶鈔,的確是收鑄幣稅,但倭國上下也算認可,畢竟倭國也處于錢荒的狀態,倭國不缺銀,但缺銅。
而織田信長的幕府將軍,搞得寶鈔,就是廢紙一張,質量差,不能防偽,大名們拿這種爛紙,去換平民手里的銀子,平民只會覺得大名們拿假鈔忽悠人,糊弄鬼都沒有這么糊弄的,印的跟冥幣一樣。
兩相對比,都是一樣的鑄幣稅,選擇哪個不言而喻,哪怕是織田信長再次讓步,但大名們普遍不怎么信任織田的寶鈔,一頓飽和頓頓飽,連狗都懂的道理,倭國的大名們也明白。
當然也有大名響應了織田信長的號召,去換了點信長紙鈔,結果根本發不出去,退又退不了,打又打不過,只能吃個這個啞巴虧,再也不去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