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還來得及,禮部定個新的儀禮,也不是什么難事,離經叛道的事兒干的太多了,禮部都習慣了。
“陛下真得會種地呀,我還以為就是做做姿態。”王謙嘆為觀止的說道,他壓根就不懂水肥的意義,王崇古耳提面命,提著王謙的耳朵,帶著王謙到田里轉了一圈。
一畝地沒有施肥,連一百斤的糧食都打不了,但施了堆肥的地,可以打二百斤糧食,大明的地,需要輪耕,而有了水肥,就不用種豆子,一年兩熟的華北平原,可以一年種兩次糧食,一年一熟的遼東可以每年都種糧食。
兩分種,三分管,五分肥,陛下十歲的時候就已經實踐過的道理,王謙三十五歲的人了,連水肥的意義都不懂。
王崇古展示水肥的制造,皇帝陛下連問都沒問,直接頒獎,因為種地的人都知道肥的重要性,種子再好,人再勤勞,沒有肥都是白瞎。
“胡說什么呢陛下
種地這事兒,從十歲就開始了,十年來從未斷絕過,西苑寶岐司可是設在禁苑的衙門,皇宮里的外廷衙門一共就三個,文淵閣、六科廊和寶岐司,你當陛下跟你一樣五谷不識”王崇古一巴掌拍在了王謙的腦門上,說胡話。
張居正失心瘋了,才對陛下說廢除內閣那還不是張居正覺得陛下的英明足夠撐起一元專權的政治模式,那是最高效,當然,也是最勞累的。
王崇古到現在都還記得,陛下上衣下褲穿著短褐,在萬歲山收獲番薯時候,說楊博發乎己者有不忠,不忠于天下、不忠于國朝、不忠于君上,不忠于自己的認知,不忠于自己的靈性,楊博致仕歸鄉后,一直到病逝,還對這句話心有戚戚,臨終前還對兒子重復了一遍,不忠于自己認知和靈性,那是對人一生的否定。
楊博是真的是郁郁而終。
陛下種地這事兒,鬧出了不少的亂子,親事農桑從來不是一句空話,十年如一日,甚至前年還去崗漠地收了兩畝地,深入了解為了口吃的,百姓有多難多苦。
王崇古一直覺得朝廷在一些政策上過分的保守,總是擔心天下沸反,以王崇古看來,完全可以大膽一些,就陛下、張居正、戚繼光這個鐵三角在朝,誰敢造反不如繞開中間環節,找根繩上吊,直接下地獄。
這個鐵三角里的核心是皇帝。
除非皇帝哪天跟李隆基一樣,志得意滿開始懈怠,甚至胡鬧起來,才有可乘之機。
朱翊鈞心情很好,他哼著王夭灼譜的小曲,帶著陽光燦爛的笑容,回到了京堂,坐在御書房的長桌前,依舊是搖頭晃腦,連賤儒的奏疏,朱翊鈞都看的順眼了不少,也沒有斥責,而是勉勵他們多走走多看看,去實踐,而不是空談。
“忠順夫人又入京來了,還是運羊毛入京,打算在京師過年了。”馮保提到了三娘子入朝,三娘子是綏遠布政使,按理說不入京敘職,就是外官,但三娘子身份比較特殊,是北虜中議和派的代表人物,入京面圣,也算是彼此心安的一種動作,這個動作代表朝政風向。
“安排忠順夫人覲見吧。”朱翊鈞點頭說道,他拿起了三娘子的奏疏,認真的看了一遍。
其內容可以總結為圈養畜牧業,是種植業高度發展的結果。
游牧是畜牧業里,生產效率最低的方式,和定牧比起來差的太遠了。
三娘子感謝皇帝天恩浩蕩,給草原帶去了安定和祥和。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