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崇古看陛下不聽勸,非要看看,退后了三步,讓人打開了下水管收集水肥的蓋板。
隔著棉紡口罩,朱翊鈞仍然聞到了一股刺鼻的惡臭,就像是尿到紙上點燃后那種惡心的惡臭,差點就吐了出來。
“關上,關上”馮保立刻指揮著匠人把蓋板合上。
“雖然很臭,但的確是好東西啊,這第一次收集的水肥還是要兌水才能使用,否則燒苗。”朱翊鈞是會種地的,施肥不是說越多越好,肥多了就燒苗,肥少了會歉收。
“打開第二次收集的蓋板。”朱翊鈞對著工匠下令。
第二個蓋板被打開,朱翊鈞稍微聞了聞,可能是第一次高濃度氨水的味道,提高了閾值,第二次收集的低濃度氨水,味道就很平淡了,至少不引人作嘔。
朱翊鈞點頭示意工匠蓋上就是。
確定了,是氨水。
第一次收集的氨水,是煤炭燒焦后的氨態氮氣體,經過鉛管冷卻后溶解于收集池的水中形成的氨水,濃度較高,味道極其濃烈,甚至令人作嘔,第二次則是尾氣里的氨氣,在四次吸收塔里溶于水。
“陛下,臣還發現,這玩意兒,不僅僅是煤可以燒出來,用煤矸石也可以。”王崇古介紹著生產流程,煤矸石,是含碳量較少的石頭,在洗煤和篩煤的時候會挑出來,燒不起來,也燒不了焦炭,通常用來做燒石灰,燒水泥的原料。
工場弄好之后,西山煤局燒了不少奇奇怪怪的東西,煤矸石只是其中一種,甚至連煉鐵廠的釉質都拉來燒過,釉質燒不出水肥來,但煤矸石這種廉價這種東西,礦山要多少有多少,也就是說,可以量產水肥了。
“王次輔啊,搞出這套東西的人在哪兒”朱翊鈞開口問道。
王崇古對著旁邊一臉迷糊的王謙說道“去把大工匠魏有山叫來。”
“好”王謙一溜煙跑去叫人了,沒一會兒一個臉色黧黑的工匠來到了陛下的面前。
魏有山,臉上的溝壑是黑灰,手掌的掌紋和老繭也是黑的,寫滿了煤炭的痕跡,他是順天府人,西山老窯工一個,西山煤局沒有組建的時候,就已經在西山采煤了,西山煤局成立后,就成了煤山的大師傅。
大工匠、大師傅、大經長,都是魏有山的稱謂。主管礦山的技術。
朱翊鈞詳細詢問了之后,才對著王崇古說道“上次王次輔提到的技術進步獎,今年就定魏有山吧。”
水肥的意義不用贅述,大明是個典型的農業國,而且是小農經濟的農業國,水肥的出現和大規模量產,代表著糧食的大規模產出,大明最大的三個煤鐵廠,京師煤鐵廠、勝州煤鐵廠、臥馬崗煤鐵廠,只要將其大規模生產出來,糧食的產量就會充足起來。
其他都是扯淡,百姓吃得飽飯,就是一切。
大明一共只有12億左右的丁口,以大明八億畝土地去供養,再加上水肥,吃飽朱翊鈞不敢夸下海口,但吃得上飯,還是可以想一想的。
“好啊。”朱翊鈞走到了魏有山面前,又走近了些笑著說道“魏有山,很好,大明第一次技術進步獎,歸你了,年后頒獎。”
“好好好”朱翊鈞連說三個好,坐著大駕玉輅離開了西山煤局。
大明對技術進步獎的儀程都沒有明確過,因為之前只是和王崇古口頭商量好了,誰也沒想到會突然這么快出現了值得頒獎的技術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