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細作種植大量的牧草、圈養式畜牧、按時青儲冬藏、對疾病進行預防和治療等等,都會給之前顛沛流離的游牧族人,一個安穩的家。
朱翊鈞也是從三娘子奏疏中知道,游牧時,牲畜患病,死起來都是一片又一片,而且因為游牧,往往會讓獸病在草原快速蔓延開來,每一次大規模流行的獸病,都會讓草原人本不富裕的生活,雪上加霜,動輒就是全族俱滅的下場。
“永恒至高長生天,賜下了人間,他派出了陛下,給草原帶去了安定和祥和,尊敬的陛下,就是人間的帝王,指引著我們這群迷茫的羔羊,找到了我們想要的家,感謝陛下的慷慨和仁愛。”三娘子再拜,將自己想說的話說完了。
長生天是草原至高的信仰,現在皇帝就是長生天的人間代言人,也算是徹底融入了大明天子這個敘事體系里。
三娘子其實想過天可汗這個尊稱,但最終還是以陛下稱呼,禮部萬士和對陛下非常理解,陛下只想做大明的皇帝,并不想做四海一統之大君、圣天子、天可汗,諸如此類,陛下都表示拒絕。
以保證大明人利益為先,是朱翊鈞這個大明皇帝最根本的追求。
大明腹地的老天爺,和草原的長生天是不是一樣的這個問題,朱翊鈞覺得不重要,重要的是,草原要承認大明對綏遠的是實質統治,而不是羈縻、冊封虜王,要推行大明朝廷的政令,而不是陽奉陰違。
大明朝廷這個世俗朝廷,要對綏遠進行實土郡縣,駐軍、征稅、齊民編戶、車同軌書同文;人事、財權、庶務等皆以大明為準,只要實土郡縣在進行,大明在草原的政令在推行,那三娘子說他朱翊鈞是長生天,朱翊鈞也是認可的。
現在綏遠缺少一個親王鎮守,如果有一個親王鎮守,就十全十美了。
朱翊鈞和三娘子溝通了綏遠地方的發展,對圈養式畜牧進行了詳細的了解后,告訴三娘子,不要過度放牧,導致草場持續退化,一時之間的過度放牧,只有短時收益,卻是由子孫后代去承擔其惡果,永生永世的窮困,綏遠地方有金銀銅煤等作為產出作為補充,基本生活可以得到保障,同樣朝廷也會加強對綏遠馳道和礦業的投入,促使央地共同發展。
為了收復綏遠,大明京營持續九年每年200余萬銀的投入,為了切實治理綏遠,大明派遣了以總督潘季馴為首數百名官僚,在綏遠馳道和礦業上投入了超過兩千萬銀,同時也在直接隸屬于朝廷工部的七個工兵團營派往了綏遠,三邊軍屯衛所調集了一半前往河套。
同時,大明為了切實守住綏遠,正在積極謀劃重開西域,確保河套地區為大明腹心之地,不會受到軍事威脅。
這是大明巨大的投入,同樣也是朝廷王化誠意。
朱翊鈞叮囑三娘子,要對綏遠地區的胡人講清楚,講明白朝廷的主張,一個大明,皆為王民,既無優待,也無等差,不要追隨野心之輩,聚嘯作亂,影響共同發展,和解大局。
“大明朝廷從未有如此巨大的投入,只為大明北疆無憂,朕期許兵禍不再荼毒西北。”朱翊鈞對三娘子語重心長的總結了這次的奏對,俺答汗與大明之間漫長的二十五年戰爭,是腹地和邊民共同的痛苦,無數人在漫長的戰爭中死去,這是最恰當最合適的徹底和解的機會。
“臣謹遵圣誨。”三娘子再次俯首領命。
北方草原和中原腹地之間,從先秦開始,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起彼伏已兩千余年,早已經物理意義上打成了一片,血脈、文化、經濟彼此交融,再加上胡元入主中原百年,朱元璋當年也承認了胡元是正朔,在國初的十三次北伐中,大明完成了清算,而對俺答汗賬下百戶以上斬首,也是清算。
大明朝廷現在愿意付出巨大的代價和解。
如果草原再起聚嘯作亂,或者干脆附逆,那么朝廷還有耐心繼續和解嗎顯然不會。
三娘子在京師看了很多的邸報、雜報,看到大明在長崎總督府那些手段,三娘子就由衷的慶幸,她作為和解派的代表,給草原人帶來了生機,如同黎明刺破黑暗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