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說,是大明萬歷維新的根基,在矛盾說之下,大明政令從部議到廷議,最終在多方協調之下達成一致,確認實施后,出了文華殿的門就必須要堅決實施,而且也不再是不顧地方死活,強行推行政令,而是因地制宜。
比如貴州到現在都沒有展開清丈,那邊的主要矛盾還是土司世襲和改土歸流之間的矛盾。
說是多方協調,其實就是吵架,每天都有吵不完的架,門里吵的天崩地裂,出了文華殿的門,廷臣就是一個集體,要保障廷議內容得到貫徹。
遼東方面李成梁的捷報已經成了日常,這一次李如松帶領京營單獨前往保定,李成梁在進攻的閑暇之余,專門上了一份賀表,這份賀表一看就是李成梁本人寫的,俗文俗字,言辭之間極為嘚瑟,自己家里出了個好兒子,離不開他這個老父親的培養云云。
大明朝廷其實在收買李成梁,用李如松這個悍將未來的前程,來收買李成梁,讓他忠君體國,當然也是給李成梁支持,讓他安心的做自己的寧遠侯,尺進存取的開疆拓土,爭取將更多的黑土地,納入實土郡縣的范圍。
總體而言,效果還是不錯的,李成梁在遼東銳意進取,已經進攻到了吉林等地,正在沿途消化。
李成梁其實干了一件天怒人怨的事兒,那就是俘虜的番夷,都要為大明修路,從遼陽到吉林的馳道,只有修滿五年,才能成為大明的邊民,獲得戶貼,編民齊戶,這當然不符合儒家文化的仁義和柔遠人。
但誰讓朝堂上沒有番夷出身的大員自然沒人為番夷說話了。
綏遠方面,似乎永遠是一成不變的老三樣,修水利、種草、圈養,隨水而棲的生產生活方式,隨著大明王化的徐徐展開,一點點的消失不見,或許沒有了那種純天然的樸素,但那種樸素,邊民并不想要,誰愛要誰要邊民要住房子,要躲避風霜雨雪,要活著。
甘肅方面完成了清丈,常田只有45913頃,也就是450萬畝地。
“甘肅地面,土地貧瘠,天氣嚴寒,降水量少,一年只能一收,哪怕是再勤勉的人,也只能種一輪,讓地歇兩年,種點豆子養地,地薄者三四年方種一次。”戶部尚書王國光低聲說道“陛下,甘肅巡撫王士隱、巡按吳定,詢問是否加科。”
清丈后土地田畝數比之前在冊的田畝要多,畢竟大明黃冊都是永樂舊典了,人口增加土地在開墾,田畝數自然相應增加了許多,那么額定的錢糧賦稅,是不是要漲一點
甘肅方面既然問,就是不樂意朝廷加科。
呂宋主動要求朝廷去征糧稅,甘肅卻在問朝廷能不能不加科。
要是加征稅的話,有些問題是必須要面對的,甘肅鎮升為甘肅布政司,但甘肅本身還是軍鎮居多,如果加科,屯科二項,本來就無力耕種,恐怕逃亡軍兵者眾,土地更加荒蕪。
“原來還是甘肅鎮的時候,一年稅額幾何”朱翊鈞平靜的問道。
張學顏立刻說道“上中下三等征輸共有糧216185石,二十一萬多石真的沒多少,也是留存甘肅自用,如果按清丈起科,會增加11萬石左右。”
朱翊鈞坐直了身子說道“戶部知道,216185石定為糧額永例,甘肅地面其水退淤出、額外拋荒等地,俱聽各軍隨便自行開墾,永不加科。”
甘肅清丈已經完成了,朱翊鈞也思考了很久甘肅地方官員問出的問題,清丈已經清完了,朝廷要怎么收稅。
稅是一定要收的收多收少那不是問題,關鍵是收稅代表著對該地的統治,你不收稅,這地方就不是你的地方,這也是呂宋強烈要求朝廷收田賦的原因,都交皇糧,才是大明的領土范圍。
這一點呂宋走在了所有總督府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