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什么政策都需要時間去實踐。”
朱翊鈞完整的正面的回答了林輔成這個問題,或者說是大明百姓們心頭的疑問。
林輔成的這番話之所以引起了熱議,是因為人和人的悲喜并不相通,因為所處的環境和立場不同,但現在這種田畝大面積拋荒,百姓流離失所,影響到了所有人的利益。
國朝一旦開始動蕩,傾巢之下安有完卵這是三歲孩子都能明白的道理。
其實朱翊鈞也可以不回應,人其實是非常健忘的,當另外一個熱點蓋過了這個熱點后,人們會忘記上一個熱點,而是熱切的討論著眼下的這一個熱點,朱翊鈞回應與否其實都不影響朝廷的政令,但這是一種態度,直面困難的態度。
朱翊鈞當然可以用四個階段法來治國,首先對外宣稱什么事都沒發生,其次再說事情的確發生但當下我們不能采取行動,在事情進一步發展的時候,則無奈的說,也許應該行動,當我們什么都做不了,當事情惡化到無法解決的時候,就說也許當初能做點什么,但現在太晚了。
在原來的歷史線里,這是申時行的拿手好戲,或者叫端水大師,或者叫和稀泥,總之就是一種甩鍋進而不用負責的辦法。
朱翊鈞選擇了面對。
這也是他允許林輔成這篇文章刊印的原因,大明必須要找到一條出路,來面對大航海時代和由海貿連接的全球化,這是全新的挑戰,同樣,也是機遇。
“就這樣刊登邸報做出回應吧。”朱翊鈞看向了禮部尚書萬士和。
張居正的清丈還田是在清丈令里一起提到的,但是在執行過程中,只進行了清丈,對于還田,仍然是王崇古在負責用迂回的方式督辦,大明皇帝、廷臣們,并沒有急于求成。
要推行還田疏還有很漫長很漫長的路要走。
萬士和俯首說道“陛下圣明。”
面對問題,這是一個很有魄力的決策,但在官場上,有魄力往往是個貶義詞,有魄力往往代表著橫沖直撞、不懂事、有魄力往往代表著被廣泛反對。
要徹底排除一項提議被廷議采納的可能,就得說這決定有魄力。爭議只表示會失去部分支持,魄力表示會失去所有人的支持。
但萬士和思前想后,還是覺得這個問題回應一下,并不算什么問題。
政令往往就是這樣,快捷的、簡單的、流行的、便宜的、短期的、見效快的政令會被很快通過,而復雜的、耗時的、昂貴的、爭議的、長期的政令,要經過數次的政斗,而且往往無法通過廷議。
馮保有個暴論,他覺得出現問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從上到下由內到外不敢面對這個問題,以大明的廣闊縱深和大明百姓的勤奮,只要肯面對,沒有問題是不能解決的。
這毫無疑問是一個暴論,而且非常唯心的暴論,似乎人的意志可以決定世間的一切事。
“凌部堂在河南傳來了好消息。”張居正拿著一本奏疏說道“河南地面已經完成了清丈、普查丁口和廢除賤奴籍,成為了在南北兩京直隸、山東之后,第三個完成廢除賤奴籍的省份。”
凌云翼干活就四個字,雷厲風行,陛下二月份遷徙了河南地面的藩王,凌云翼立刻就開始動手了,動作迅速的完成了清丈、普查丁口和廢除建奴籍。
“凌部堂是怎么做到的”朱翊鈞疑惑的問道“王一鶚到了山東,有凌部堂打下的底子,都沒有這么迅速,凌部堂這初到河南,是怎么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