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小國皆是如此,比如倭國現在的戰國大名亂戰,從應仁之亂算起,已經打了116年,好不容易在織田信長手里有結束的趨勢,因為大明的干預,再次變得遙遙無期了起來。
大明要這四百萬石的糧食,不過是加速了安南國南北對峙局面的惡化罷了。
“大火收汁,再給他們添把火,賣他們點軍備!”朱翊鈞思索了片刻,他決定踩油門。
朱翊鈞也是個讀書人,讀書人特有的心狠手辣,朱翊鈞也不缺,他不想辦法調和安南國南北之間的矛盾,反而加速局面的惡化。
目的自然是讓他們在激烈的矛盾沖突之下,要么全都毀滅,大明好趁機收復交趾十三司,要么打出一個結果來,不要再這么扯頭發了。
安南國不是大明的屬國,是屬地。
安南國在大明正式的稱呼是:安南都統使司,北莫僭主莫茂洽是安南都統使,從二品武官。
這都是名義上的,安南國還是事實獨立,大明對其連軍事羈縻都算不上,因為沒有駐軍,只有簡單的政治羈縻,冊封了都統使,禮部甚至干脆直接將其稱之為安南國。
作為大明皇帝,對屬地的內亂不想辦法平息,反而添油加醋,烈火烹油,生怕熱鬧不夠大,這多少沒有仁恕之心。
但,大明優先,大明利益至上!
“先生對于織田信長所請,希望大明派遣海防巡檢保護安全之事,怎么看?”朱翊鈞詢問張居正對于成立在倭京都地檢特搜部的看法,朱翊鈞簡單陳述了一下自己的想法。
“去倭國倭人頭上作威作福,倒是沒什么,大明軍兵前往倭國又不是去受罪的。”張居正面色凝重的說道:“織田信長其實在投機取巧,大明一旦派遣了海防巡檢前往,即便是不提供任何保護,織田信長的目的就達到了。”
“因為海防巡檢一到,意味著織田信長被大明認可了,即便是沒有倭國國王的冊封,他也是實際上獲得了類似的地位,方便他下一步的行動。”
“更加明確的說,織田信長請朝廷派海防巡檢過去的根本目的,還是為了借助大明天威,來確定自己的路在何方。”
織田信長之前走的路線是天下人,他想要結束倭國層層架空的政治結構,改變倭國普遍的下克上的風氣,拒絕接受天皇冊封的征夷大將軍,也不尋求大明的冊封倭國國王,走的就是一元專制的路線。
但是這個路,現在走不通了,織田信長在大明多次里挑外撅之下,完全無法推行自己‘天下布武’,也就是武力統一整個倭國的構想,退而求其次,接受了倭國天皇冊封,成為了新的安土幕府。
除了來自倭國天皇冊封之外,他還需要大明的冊封,才能完成幕府建設。
但大明在冊封這件事上,一點都不積極,足利義昭還活著,室町幕府的足利義昭才是被大明認可的倭王,這可是永樂年間的祖宗成法,哪怕大明皇帝有這個打算,也是對大明禮法的巨大挑戰。
織田信長想要獲得大明正式冊封,困難重重,所以他換了個路,請大明天兵駐軍,來迂回獲得大明認可。
哪怕這種認可沒有任何的書面保證,甚至連一道圣旨都求不到,但這已經是織田信長能想到的最好的辦法了。
“原來他是這個打算。”朱翊鈞的手指在桌上不停的敲動著,笑著說道:“織田信長聰明反被聰明誤,請神容易,送神就難了,如果大明真的派遣了海防巡檢去京都,恐怕,整個安土幕府生殺予奪大權,都在大明手中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