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卷修的是安南,將安南的歷史進行了極為詳盡的描述,朱翊鈞翻看了一下,笑著說道:“大宗伯費心了。”
大明會典、海外番國志書,都是修一卷呈送一卷,修訂完成后,放入文華殿偏殿的七個櫥窗之中。
對于每一卷,朱翊鈞都認真的翻閱,甚至親自做了批注。
朱翊鈞沒有立刻研讀,因為現在還是奏對時間,等到萬士和奏對結束,細心閱讀為宜。
“陛下,臣修海外番國志書,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大部分番夷不通禮數,武力,可能是他們唯一能聽得懂的溝通方式。”萬士和呈送了新的番國志書后,說起了他對修書的心得。
萬士和說起了東吁的莽應里,大明就是對東吁實在是太客氣了,讓東吁產生了一種和大明平起平坐的錯覺,莽應里才膽敢挑釁大明,覺得大明不會拿他怎樣,所以才想出攻伐大明,獲得凝聚力、威信的做法。
踩著大明的臉刷聲望,真的是那么好刷的嗎?
這種挑釁行為,一定要用重拳,以武力溝通的方式,讓莽應里在天牢里清醒一下,一如當初鄭和擒錫蘭國王。
朱翊鈞對此極為認可,萬士和說的態度,可能不是最好的,但的確是最適合當下的方法。
萬士和離開后,朱翊鈞拿起了手中的番國志書,這一卷修的是安南國,眼下的安南,最大的主要矛盾,就是南北對立兵戎相見,這是安南民不聊生的最大原因,而萬士和從矛盾說的角度去看,其實這種對峙,本質是對中原向心力和離心力之間的矛盾。
就是安南這個名字,也是大唐在那里設立了安南都護府,才有了安南這個名字。
從先秦攻伐安南開始,1700年的時間里,安南都是作為中原王朝屬地、藩屬國之間橫跳,直到宣德年間,才算是獨立,但依舊作為藩屬國的存在。
安南成為大明藩屬國的時間也不過156年的時間,向心力和離心力,就是南北對峙這個矛盾的本質矛盾。
“萬士和認為,無論是莫氏、阮氏、還是鄭氏、后黎僭主,都是離心力的代表人物,真正向心力在于鄉野之間,對于安定生活極為向往的普通百姓。”朱翊鈞看著手中的番國志書,認真思考了半天,才確信,萬士和大概是對的。
安南這局面,打了五十六年了,恐怕還得打一百多年,還不如直接大火收汁,直接讓他們打出一個結果更好。
朱翊鈞之前已經下章給了兩廣巡撫王家屏,讓王家屏領會精神,靈活執行。
一旦讓王家屏靈活執行,王家屏真的會非常的靈活。
織田信長的回信很慢,大明到長崎總督府的通訊距離在渤海灣不結冰的時候,是七天,結冰的時候是十天,但是長崎到安土城的通信距離是一個月甚至更久。
在王崇古帶領煤鋼聯營的西山煤局正式介入了液壓軋印機的生產之后,大明的鑄造銀幣的速度終于得到了快速提升,在工部的奏聞中,萬歷十一年年底,白銀鑄幣的速度將會提升到四百萬銀,在萬歷十二年規模將達到六百五十萬銀。
萬歷十五年后,大明軋印銀幣的數量將會達到兩千萬這一恐怖的數字,萬歷十五年以后,大明就不必再擔心白銀因為鑄幣能力不足產生的堰塞在內帑的問題了。
當然還是會在大都會堰塞,銀幣向鄉野之間疏浚,還需要生產關系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