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田市身邊都變成了宮婢,包括安全都是靠山婦,而不是護衛,這也不是尊重,是防備,即便是禮部官員前來溝通也是距離三丈之外。
織田市在經過了和禮部官員的溝通之后,她第一次對‘穢多非人’感同身受了起來,在大明,所有人都對她們避之不及,她們就是不可接觸的穢多非人,只要有瓜葛就會不祥。
朱翊鈞一直在等待著各地海防巡檢們的意見,大明皇帝下章北鎮撫司,北鎮撫司下章到了各巡檢司衙門,很快,在八月中秋來臨之前,大明皇帝收到了各地的回函。
朱翊鈞在下章北鎮撫司的時候,就明確表示了,織田信長死了,也不會有任何的責任而言,確切的說,前往倭國給織田信長提供的保護并不包括保護。
各巡檢司的回函上寫滿了忠誠,各地巡檢司,尤其是在長崎的巡檢司,表達了自己支持的態度,支持的原因,是大明對倭國的情報,因為沒有合法的身份活動,始終無法充足掌握,這讓大明無法做出應對。
海防巡檢司雖然想了很多的辦法,但是大明人高馬大,倭寇矮小,大明的海防巡檢,實在是太扎眼了,活動不利。
選擇支持,是為了更好的獲得倭國的情報。
海防巡檢殘酷的作業環境,就決定了報名參與其中者,皆是忠君體國之輩。
朱翊鈞沉默了許久,最終決定提出條件,要求織田信長交出海關,在大阪灣戰敗的織田信長,已經失去了對海洋的掌控,而大明的海防巡檢在倭國進度,也不保護他。
這一次的交換,看起來是極為滑稽的,是用不存在的海權來交換不會被保護的保護。
這是一個雙贏的交換,大明得到了海關、都餉的名頭,而且海防巡檢以合理合法的身份刺探情報,大明贏兩次,就是雙贏。
萬士和接到了皇帝下章之后,經過了禮部的部議,帶著部議來到了通和宮御書房來面圣,在見禮之后,萬士和也沒有廢話,直接開門見山的說道:“陛下,番夷的思考方式是這樣的:你越是這么客氣的對我,那肯定是我有讓你忌憚的地方,雖然我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可能是區域實力上,你不如我,或者是有求于我!”
“《韓非子·亡征》曾言:國小而不處卑,力少而不畏強,無禮而侮大鄰,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
“大宗伯的意思是?”朱翊鈞明白萬士和的話,意思就是人善被人欺,大明在邦交之中,理當更加強勢,而不是當一個君子。
“禮部認為,咱們可以索要更多,比如讓織田信長割讓石見銀山。”萬士和覺得皇帝和元輔,實在是過于善良了。
現在是織田信長有求于大明,那就該趁機漫天要價,等待織田信長還價。
萬士和繼續說道:“石見銀山在毛利家,而不在織田家,但安土幕府的幕府將軍是織田信長,他的割讓,就是大明取石見銀山的大義,是師出有名,這樣一來,織田信長只能和毛利輝元不死不休了。”
對于里挑外撅,萬士和非常的擅長。
朱翊鈞了然,萬士和的意思是得寸進尺,光是要海關哪里夠用?還要銀山才是。
“那就按大宗伯說的辦,反正這個織田市也做不了主,直接下章長崎總督府,傳信給織田信長吧。”朱翊鈞認可了萬士和的建議。
“禮部修好了新的一卷海外番國志書,面呈陛下。”萬士和俯首說道,一個小黃門將禮部呈奏的新的番國志書放到了御案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