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國,蕞爾小邦,何故頻繁侵擾我大明海疆,擾我民生?”朱翊鈞看著織田市,問出了一個問題。
從嘉靖年間的倭患,再到萬歷十九年,豐臣秀吉明知道朝鮮是大明的藩屬國,還要攻打朝鮮,為何如此反復挑釁大明。
大明雖然年紀大了,但不代表打不動了。
“不識王化,不認經緯,不知天朝是廣博。”織田市非常無奈的說道:“來到大明之前,臣妾也以為,大明和倭國差不多大,山東和長崎所在的九州島一樣的大。”
織田市不認為大明有多大,在倭國人眼里,寧波才是大明的都城,在他們眼里,東南早已經廢置多年的軍屯衛所的軍兵就是大明軍的實力,這種認知,普遍存在,在倭國所有的堪輿圖里,大明都和倭國差不多大小。
到了大明,在四夷館,織田市第一次看到了大明繪測的天下堪輿圖,雖然四夷館影壁墻上的堪輿圖并不是最新的、也不精細,但第一次看到天下堪輿圖的時候,織田市就知道大明的堪輿圖,才是對的。
倭國是個蕞爾小邦,而不是他們認知里和大明一樣大的國家。
這就是認知上的差距,此時的倭人真的認為大明國力也就那樣,和倭國大差不差。
“除不識王化,不認經緯,不知天朝是廣博,還因為頃年達虜猖獗于北、番戎蠢動于西、緬夷侵擾于南,未經大創;以致倭人生心,乘間竊發。”織田市無奈的說道:“兄長在談及大明時,用到了四面楚歌這個成語,說是大明北方的韃靼連年興兵,無比猖狂,而在西南則是緬賊攻打大明,似乎已經是四面楚歌危亡之相了,只要輕輕一用力,大明就亡了。”
朱翊鈞思索了片刻搖頭說道:“管中窺豹,盲人摸象而已。”
在這些番夷眼里,大明已經土埋到脖子里了,人已經死了,就差釘棺材釘了,爭先恐后的來給大明釘這個棺材釘,朱翊鈞終于搞清楚了倭國為何如此猖狂,因為無知。
大明就是死,也要七十年才能把血條徹底敗壞,現在大明的血條更厚了!
朱翊鈞見織田市,主要是將商議好的內容簽訂下來,織田市作為織田信長的全權代表,在《禁止海賊條約》上簽字,這份條約非常的不公平。
首先織田信長作為倭國安土幕府,要頒布《海賊禁止令》。
禁令一共分為了三章十七條,這份海賊禁止令是大明禮部尚書萬士和草擬,這三章的主要內容包括禁止制造海寇所用海船、倭人任何船只無堪合船引不得出海、瓜蔓連坐法。
第一章的禁止海寇所用海船,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海寇究竟用什么船,并沒有做出明確的說明,定義上非常的靈活。定義一旦靈活,就代表著無限制的擴大化。
在這份禁止令發布之后,所有倭國船只都有可能被視為海寇,禁止海寇所用海船,就是禁止倭人自造船舶。
第二章則是倭人船舶管理辦法,其宗旨就是任何船只沒有堪合船引,在海上搜檢過程中,都會被視為海寇處理,這條辦法里還有規定了用于自衛的武器,只能局限于刀槍劍戟,不能有火銃、火炮和弓弩等物。
第三章的瓜蔓連坐,就是各令制國會被海寇連坐,一旦發現有海賊之主的令制國,起令制國一體被瓜蔓連坐,而有曲佞包庇之所,知行之人悉數沒收抄家,并斬首以收威嚇之效。
海賊禁止令,等于大明無限的宣戰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