賤儒最大的問題就是不事生產,而在皇莊種兩年地還能考中進士的人,最少都是堅毅之輩,再加上天然的立場,這就可以最大限度的改變都察院賤儒太多,缺少骨鯁正氣的問題。
科舉本來就足夠卷了,三年才三百人,再加上算學的五十人,也不過是三百五十人罷了!現在爭奪這個鯉魚躍龍門的人,又多了一批擁有豐富考場經驗的學子!
已經足夠卷了,現在變得更卷了。
提出這個建議的王國光,不被罵才是奇怪的事兒。
種地是在大明皇帝的皇莊里種地,而且為了不讓學子們蹉跎人生,最多從陛下這里用種地換兩次的科舉機會,如果還不中,就不要再考了,五次科舉,十五年還博不出來,證明了實在是沒那個天分。
“誒,我怎么感覺大司徒這是早有圖謀呢?”萬士和聽著王國光陳述他的辦法,立刻察覺出了不對勁的地方,這根本就不是臨時起意,這王國光這個餿主意,指不定醞釀了多久了。
“咱們陛下親事農桑,滿朝的士大夫找不出一個會種地的人,日后論起來,咱們萬歷朝的臣工,只會被人罵全無忠君之心。”
“夫天子之尊,猶以不知穡事為恥,況其下者,何敢自逸?”王國光平靜的回答了萬士和的問題。
他早就有這個想法了,從萬歷元年,陛下捧著紅薯,露出那個陽光燦爛、滿是收獲的笑容時,王國光就已經在想這個問題了。
陛下親事農桑,陛下本人種那點地,滿打滿算也就西苑寶岐司的十畝地,陛下作為農戶能生產多少?但陛下帶領寶岐司,是真真切切的在推動著農學的快速發展,而親事農桑的政治表態,也讓大明內外官僚,都不得不重視農桑之事。
“借著這個途徑考取了進士的學子,也不會感謝大司徒的。”萬士和低聲說道,告訴王國光這本奏疏入宮的結果。
即便是借著這來之不易的機會考中了進士,他們也不會感謝王國光,全都會認為是自己努力得到的,哪怕這個上升通道是王國光提議打開的,但他們依舊不會感謝。
王國光搖頭說道:“無所謂,他們感謝我,不感謝我,我都是我。”
王國光向來不在乎別人的評價,如果在乎就不會和晉黨恩斷義絕了,王國光只在乎自己能不能把自己想做的事兒做完整。
萬士和這才點頭說道:“那就聯名上奏吧。”
王國光既然沒有單獨上奏,而是拉上張居正、萬士和兩位閣老一起商量,就是為了聯名上奏。
朱翊鈞收到聯名奏疏的時候,也是愣了許久,本來就是難為下張居正,讓張居正頭疼頭疼,結果這些個大臣們還真的有辦法。
其實還有個更好的辦法,把都察院的御史拉到西山煤局先挖兩年煤,這樣一來就沒有那么多務虛賤儒了。
不接地氣?直接物理意義上到地下去接一下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