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萬歷元年起,石茂華以兵部左侍郎總督陜甘寧三邊,一直做了十一年的時間,是大明朝廷在西北的國柱之一。
如果不是朝廷擔心地方為了考成過關,權力共享,制定了最多九年的任期,石茂華也不會回京了。
朱翊鈞見過石茂華一面。
萬歷四年,石茂華回京述職,在皇極門面圣,石茂華對皇帝說:不復套,三邊一旦遭遇連年大旱,恐怕大明有傾覆之禍,因為陜西少糧多兵,連年大旱,必然是民亂四起;大旱兵禍,民則無辜,能止殺以待命,尚不失為良民也。
石茂華、譚綸,都是主張復套之人,而兩個人的命運也都是相同的,卒于任上。
“已經沒有什么辦法了嗎?”朱翊鈞面色復雜的說道。
張居正深吸了口氣說道:“陛下,生老病死,人之常情。”
情深不壽,陛下看似無情,其實至情至義,對于國朝有巨大貢獻的人,皇帝陛下總是格外的在意。
“朕知道了。”朱翊鈞吐了口濁氣點頭說道,他很年輕,這樣的事兒還會經歷很多次,石茂華在仇鸞手下,就已經開始帶兵作戰,戎馬一生的傷病,是奪走他生機的催命符。
“新的陜西總督人選,各部舉薦來看。”朱翊鈞要確陜西總督的人選,事關重大,涉及到了重開西域之事,石茂華沒有等到朝廷重開西域,他做夢都想將胡楊樹種到西域去,奈何這個志向只能由后人去實現了。
張居正舉薦了潘季馴,綏遠總督兼掌甘肅、陜西三邊總督,綏遠現在還沒有完全王化,石茂華離開陜西,也是潘季馴代為掌管。
而王崇古則舉薦了王家屏,王家屏是晉黨的嫡系,現在有了陜西方面的空缺,本來這個位置,如果范應期不出事,就該是范應期的,晉黨在西北依舊擁有莫大的影響力,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而萬士和則舉薦了忠君體國侯于趙,侯于趙在遼東做巡撫,調任總督也是極為合適的,給李成梁換個文官搭伙,換成周良寅就可以。
周良寅這廝自從跟著侯于趙屯田墾荒后,路越走越窄,過往的同黨同僚,都對周良寅改旗易幟有些不滿,周良寅過去是個賤儒,現在是個循吏,去遼東也夠資格。
萬士和舉薦侯于趙的原因也簡單,侯于趙這個人是帝黨。
只有浙黨黨魁汪道昆舉薦了一個沈一貫陪跑,沈一貫剛剛履任順天府丞,手里的活兒一大堆,此時其實不方便調動。
廷臣們圍繞著陜西總督的位置展開了爭奪,吵吵鬧鬧的文華殿,連糾儀官都已經習慣了,吵到最后,張居正和王崇古爭的臉紅耳赤,萬士和一副油鹽不進,誰都不行只有侯于趙可以,汪道昆則是一言不發,在捉摸著飛云號螺旋槳的事兒。
朝堂黨爭跟工部沒關系,工部把活兒干好就行。
“你真給你們晉黨臉上貼金,石總督是晉黨嗎?他十歲就離開了山西,在紹興成名,在山東中舉,以山東學子金榜題名,他跟你們晉黨有什么關系!”張居正怒斥王崇古不要臉,就因為石茂華出生在山西澤州,就把他劃到了晉黨一系。
那王國光還是從山西考出來的進士,怎么不見王國光和晉黨走到最后!
王崇古立刻反駁道:“你這話說的,當初他也是拜了楊博楊太宰為座師的,怎么就不是我們晉黨了?我們晉黨也有能做事的人,不是靠著朝中爭名奪利走到今天的!現在石總督離任,我如此舉薦,也舉賢不避親!”
“王家屏也是晉黨人物,到了陜西地面也好做事!甘肅新設,理當以穩妥為宜。”
王崇古說的也是踐履之實,陜西地面官員有不少都是晉黨,王家屏到了陜西,就像是回家了一樣,石茂華的政令都可以得到延續,甘肅新設,的確需要腹地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