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樂除了給皇帝講了一個老哈瑞的故事外,還講了個龍江造船廠的舊事。
老哈瑞的故事其實沒什么稀奇的,就是一個典型的窮民苦力,因為大明抵達了呂宋,而發生了改變。
龍江造船廠的故事也不稀奇。
新的南京龍江造船廠是選了新址營造,不是在舊的龍江造船廠上修建。
一百七十年過去了,滄海桑田,老的龍江造船廠的所有船塘已經被填平,變成了良田,甚至找不到當初的痕跡了,這兩年隨著產能的不斷提升,龍江造船廠擴產,就打算把二廠在舊址上翻建。
翻建就需要對舊址進行挖掘,要對過去進行整理,這中間發現了一本名叫《星槎札記》的筆記,這本札記是和《龍江船廠志》,放在一個箱子里,挖出來的時候,雖然有些腐爛,但因為深埋地下,還算保存完整,能夠辨認字跡,在經過了長達一年的小心辨認和注校之后,這本札記,重見天日。
札記上沒有名字,李樂叫他守墓人。
札記記錄了在停罷西洋之后,龍江造船廠的遭遇,那些個在永樂初年遷徙來的船匠沒了營生,四散而去,船塘被填平開始‘務本’種地,匠人越來越少,農戶越來越多。
當初龍江造船廠營造的時候,熱火朝天,從五湖四海征發了十數萬的船匠遍布各個造船廠,所有的匠人都以為他們會世世代代這樣生活下去,直到大廈崩塌。
守墓人,清楚的記錄了那種人去樓空后的蕭索,在大廈崩塌的時候,所有人都在圍繞著開海角力,但沒人顧忌這些離開了故土、沒有土地耕種的匠人該何去何從。
那是龍江造船廠的墳墓,是永樂宣德年間下西洋的墳墓,是那個時代的墳墓,更是大明海權的墳墓。
守墓人在札記里提到了一件事。
在正統初年,一共七次,地方勢要豪右請朝廷將無用的龍江造船廠撲買,奏疏總是十分順利的進入了宮中,內閣三楊,似乎樂見其成,對這件事選擇了視而不見,但最終都無法得到皇帝的朱批。
那時候仁宗皇帝的皇后,張太皇太后還在,張太皇太后不允許這樣的事兒發生,以‘不得變賣祖宗基業’為由拒絕了。
仁宗登基一年崩,三十六歲的宣宗英年早逝,留下了太皇太后守著自己的孫子,守著大明的江山社稷,太皇太后一個婦道人家,或許做不了什么,但不變賣祖宗基業還是堅持了下來。
停罷開海的理由是入不敷出與國朝無益,結果這龍江造船廠勢要豪右卻懇切索求,而且是一連七次,下西洋真的是入不敷出的話,這民間懇切索求造船廠,又為哪般呢?
正統初年的三楊內閣,真的是所謂的賢臣、良臣、能臣嗎?
“去叫大宗伯過來一趟。”朱翊鈞對著馮保說道,萬士和搗鼓出來的這個格物玩具套裝,朱翊鈞非常喜歡,當然這次的玩具,朱翊鈞真的給朱常治玩了,沒有自己留下。
他已經玩過了。
朱翊鈞繼續翻看著手中的札記,宮里以不得變賣祖宗基業為由,拒絕了民間請求撲買的請求,但這些勢要豪右顯然不打算放過船廠,正統六年十二月,天干物燥,一場大火,席卷了整個龍江造船廠,龍江造船廠在這場大火之中,所剩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