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鈞就是少壯派的頭子,這幫人連出身講武學堂的庶弁將都敢彈劾!
簡直是欺天!
“陛下,京營副總兵李如松發來了奏疏一封。”馮保將內閣擬票,司禮監批紅的奏疏放在了陛下的面前,這本奏疏的內容,馮保已經看過了,十分的大膽。
“哦?”朱翊鈞拿起來奏疏,看了幾行字,就樂了起來。
李如松對京堂之事也不是一無所知,這次言官們的連章彈劾,也在李如松的預料之中,他既然敢這么干,就是有應對之法。
而這次李如松在奏疏中只字不提朝官的攻訐,但字字句句都是在應對朝官的攻訐。
“有意思,有意思,李如松這個家伙,也終于學會迂回了!而且是對大明的文官最擅長的辯經之道,選擇了迂回,好好好!”朱翊鈞拿著奏疏連說了三個好。
相比較李如松這本奏疏的內容,朝臣們的攻訐,朱翊鈞對李如松的成長更加欣喜。
李如松沒有正面回應朝臣們的攻訐,而是迂回,他的這本奏疏核心就倆字,加稅。
以公五、民四、地主一展開分配。
也就是朝廷的藁稅為50%,地主的佃租為10%,剩余的40%為民自有,苛捐雜稅一律攤入田畝之中,這是王崇古均田役疏。
“臣曾就學長崎總督徐渭,天資愚鈍而不得寸進,常引徐總督扶額嘆息,臣問徐總督,為何三十稅一,天下百姓仍然顛沛流離?以致于遼東多關內漢民投奔,徐總督久坐無言,無法應答,臣愚鈍,至而立之年,終解少時之惑,皆因朝廷稅輕所至。”朱翊鈞念了李如松奏疏的第一段。
大明田賦,三十稅一,這是很好很好的仁政,但是如此低的稅賦,百姓仍然生活困難無比,到底是因為什么?
李如松在保定府看了許久,終于看出了點門道來,都因為朝廷的稅賦太低了!
“《漢書·食貨志》有云:豪民侵陵,分田劫假,厥名三十,實什稅五也。何解?自漢起,朝廷三十稅一,實際鄉土之間則為十稅其五,名義為三十稅一,黎民負擔卻不減分毫;名三十稅一則朝廷弱,實十稅五則豪民強;窮民苦力擔稅未變,豪民強,朝廷弱,天下疲憊。”
朱翊鈞又讀了一段,他指著奏疏說道:“你看到了沒?李如松在引經據典,哈哈,若是讓徐渭徐總督知道了,怕是下巴都要掉地上了!”
自秦漢以來,歷朝歷代到了王朝末年,都伴隨著嚴重的財政危機,朝廷窮的當褲子,世家大族富得流油,最后就是天下大亂,群雄蜂起,致使生靈涂炭。
徐渭對李如松的讀書就四個字,兩眼一黑,實在是有點朽木不可以雕也,熊廷弼那樣文武全才,畢竟是少數中的少數,李如松自己有武力在身,就越不喜歡讀書了,徐渭也管不了,最終李如松也就是識字而已。
現在,李如松學會引經據典了。主要是戚繼光俞大猷的言傳身教,戚繼光是手不釋卷,閑暇的時候就會讀書,李如松漸漸發現,戚繼光的才智不完全的來自于天賦異稟,還有不斷的學習,這讓李如松感觸極深。
不用人勸,李如松自己就開始讀書了,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現在李如松學會了賤儒的手段。
引漢書所云,就是證明這種現象,自古就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