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在表達自己的憤怒,富國強兵,是張居正新政的核心內容,對于李如松如此攻訐,是對新政的挑釁。
這些看似合理的話,其實都是在表達態度而已,而不是為了真正的推行。
這么大的事兒,張居正就貼了一張浮票,其實就是知道皇帝不會同意,才會如此建議,張居正教過朱翊鈞,一個政令如果他看起來十分的完美,那么它一定非常的危險,朝廷加稅,看起來簡單直接,而且方方面面都很好,那就十分危險了。
那么,加稅的代價是什么?
大明也有加稅的典型案例,征三餉,征三餉就是的結果就是:驅民以為賊也,又何平賊之有!
一個古怪的循環出現了,天災人禍,內憂外患之下,帝國的財用大虧,蠻夷起于四野,流寇荼毒天下,朝廷無銀無糧,無法組建軍隊安定江山社稷,只能加征三餉,結果就是把良善的百姓逼上梁山,逼到落草為寇。
為安定天下加派,加派逼民為寇,天下更加動蕩,需要更多的加派,如此一來,惡性循環建立。
萬歷四十六年開始征遼餉,崇禎十年開始加征剿餉、崇禎十二年餉盡而賊未平,再加練餉,崇禎十年和崇禎十二年的時候,楊嗣昌對崇禎皇帝說:百畝只增銀三四錢,稍抑兼并耳!
楊嗣昌的邏輯也是如此,加稅減少兼并。
一切設想都是極好的,加的稅也不多,但大明朝的確是這樣的,朝廷開征三餉后,各地各級衙門,是決計不會放過這個搭車搜刮的機會,暗為加派者,不知幾百千萬。
所以,加稅其實就是張居正威脅朝臣們的一個辦法,也就是嚇唬嚇唬這些個朝官而已。
大明現在的暴力被完全掌控在皇帝陛下手中,這是張居正最想要看到的局面,而且陛下勵精圖治,已經能夠順暢的行使手里的皇權,那么這個局面就容不得半點破壞。
你攻訐強兵,我就鼓噪加稅,主打一個互相傷害。
民亂,首當其沖的就是那些個鄉賢縉紳、勢要豪右,傳導到皇帝這頭兒,那已經是天下危亡的局面了。
張居正的提議,很快就被朝官們所知曉,大家立刻都選擇了噤聲,攻訐李如松的聲音立刻就煙消云散了,因為所有人都知道,張居正向來說到做到,他真的干得出來!
當知道皇帝陛下否決了這份奏疏后,朝官們對皇帝陛下歌功頌德了起來。
因為平定圩寨的風波慢慢平止,只有賤儒受傷的世界達成了。
林輔成和李贄兩個自由派的魁首,在很多人看來,就是僭越了自由這桿大旗,讒言媚上,換取了自己的利益,在這些人看來,自由是不應該討論階級的,自由一定要否認階級,才是自由。
林輔成和李贄,從旗手變成了叛徒,令人唏噓不已的同時,這個有限自由派的規模越來越大了,連那遷徙入京的富戶中的豪奢戶紈绔弟子姚光銘,都成了這個學派的擁躉,跟著林輔成和李贄前往了草原。
這讓京師等著看林輔成和李贄笑話的人,極為驚訝。
姚光啟因為種海帶跟海寇搏殺,臉上挨了一刀,成了京堂的笑話,這個姚光銘絲毫不吸取教訓,反而跟著叛徒們一起起哄,討論什么權力、金錢、宗教對人的異化,這是應該討論的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