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隴右兩鎮之兵,在開元年間,曾經打下了大半個青海高原,打斷了上升期的吐蕃的擴張之路。
一個突厥突騎施人,領著大唐朝廷能調動的最精銳的軍兵,在潼關,面對只有8萬的叛軍,半年沒有任何進攻的打算,這換哪個皇帝,心里都會疑惑,也會怕這個哥舒翰不平叛,反過來入長安,況且,這個哥舒翰和太子李亨關系極好。
如此復雜的情況下,真正促使李隆基催促哥舒翰進兵的原因是安思順之死。
安思順在開元年間就提醒李隆基,小心安祿山,而且是不顧李隆基對安祿山的信任,多次反復的進言安祿山反狀,而赫赫有名的郭子儀、李光弼等人,都是安思順的部將。
哥舒翰在潼關領強兵,誣告安思順要報宿怨請天子殺安思順,李隆基只能殺了安思順,安撫哥舒翰。
安思順被殺之后,李隆基開始頻繁派人催促哥舒翰出關,哥舒翰出關作戰,二十萬唐軍,敗在了八萬叛軍手中,哥舒翰被俘后,更是直接投降了安祿山,并且說:陛下撥亂主。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土門,來瑱在河南,魯炅在南陽,臣為陛下以尺書招之,三面可平。
哥舒翰如此痛快的投降,如此恭順,讓安祿山欣喜若狂,心情愉悅。
萬士和點評這段,認為歷來拔高哥舒翰,主要是為了體現李隆基的無能和傲慢。
而對于安史之亂關鍵之戰,潼關之戰的失敗,萬士和則認為:主要責任是李隆基多年懈怠,倉促之間,無人可用,用人不當,戰略失誤。
那時候,哥舒翰已經垂垂老矣,人都已經中風了,半身不遂了,朝廷看了半天,只能派遣這樣一個將領到前線,那不就是朝廷無人可用,用人不當嗎?
哥舒翰已經老了,打不動了,將熊熊一窩,和安祿山、史思明這樣虎狼之師作戰,便只有這么一個結果了。
而萬士和對李隆基的批評主要是在于戰略失誤,李隆基在安史之亂中,做出這么多荒唐的決定,其目的就只有一個,他想速勝。
安思順的戰略是:潼關堅守不出,讓郭子儀和李光弼偷家。
這個戰略也是當時的共識,唯一的缺點就是有點慢。
安思順就是當時朝廷里唯一一個能攔得住李隆基想要速勝的人,結果安思順被殺,李隆基想要速勝的想法,就和他信任安祿山一樣,無人可以勸諫了,最終導致了潼關之戰的一地雞毛。
朱翊鈞忽然想起了李成梁來。
自萬歷十九年李成梁離開遼東后,遼東的局面逐漸敗壞,到了萬歷二十九年,內閣首輔沈一貫,看了一圈,只能再次啟用了賦閑十年、已經七十六歲高齡的李成梁,再鎮遼東。
無人可用,也是那時候的困局。
對于宋太宗北伐、潼關之戰的敗北,萬士和基于矛盾說,對這兩個典型的案例進行了再分析,其實就是提醒皇帝陛下,要居安思危,要尊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矛盾說講事物發展的規律,講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解凍也非片刻之間,萬事萬物都有客觀發展規律,新政也不能吹求過急。
“以朕看,那些個混賬,都叫萬閣老為萬無骨,完全是叫錯了,就這篇文章,誰敢說萬閣老無骨鯁正氣?”朱翊鈞朱批了萬士和的長篇大論,發在邸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