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的是趙光義,說的是李隆基,其實都是在勸諫陛下而已。
萬士和在表達他對加稅的反對意見,他認為朝廷不必這么急切,趙光義和李隆基都是敗在想要速勝之上,欲速則不達。
都是反對加稅,萬士和的做法就得到了皇帝的首肯,而其他朝官的反對,則換來了皇帝嘲諷其為驚弓之鳥。
“臣謝陛下盛贊。”萬士和再俯首謝恩,他的名聲全靠陛下去維護了。
“陛下,臣這里有本奏疏。”閣臣王國光呈送了一本奏疏到御前,朱翊鈞打開一看,眉頭緊蹙,面色凝重。
“這本奏疏朕仔細看過之后,再做討論。”朱翊鈞把這本奏疏揣在了袖子里,十分鄭重。
現在廷議結束,要前往東華門見證正衙鐘鼓樓的落成,這也是一件大事,事要一點點做。
東華門外搭起了觀禮臺,鐘鼓樓的正式落成,有一個移交儀式,大約就是由王崇古、汪道昆帶領工部各官,對正衙鐘鼓樓做最后的檢查后,移交給禮部使用,而禮部要負責派火夫的更夫,看護這個鐘鼓樓。
鐘鼓樓上有四面鐘表盤,光是分針就有一丈二尺八分,整個表盤直徑超過了兩丈,整個鐘室的擺鐘重達27000斤,大概是如意金箍棒的兩倍重,這么大個玩意兒,每三天都要給發條上一次勁兒,同樣每三天一次,也要進行一次校準。
朱翊鈞來到東華門的時候,整個東華門外,比會試、殿試放榜之日還要熱鬧許多,觀禮臺左右兩翼,坐滿了朝官和外番使者。
王崇古帶領著工部諸多官員,走進了鐘鼓樓內,做了象征性的檢查,在此之前,工匠們已經細致的檢查了所有的細節,王崇古帶人進了鐘鼓樓,只是一個形式,在進行了細致的監察之后,王崇古將鑰匙交給了馮保。
“臣王崇古領鼎建大工王命,萬歷十一年十二月初七,如期交付,還請陛下閱視。”王崇古站在觀禮臺下,俯首大聲說道。
“請陛下閱視。”工部諸官,俯首請命。
朱翊鈞揮了揮手說道:“那就一起去看看吧。”
大明皇帝并沒有動,因為緹帥趙夢祐,帶著人進了鐘鼓樓進行了最后的安全檢查,而后才請皇帝前往。
這是很有必要的,萬一,鐘鼓樓離地面三十多丈的時針、分針從天而降,落在皇帝身上,如何是好?
當年朱棣騎著馬進濟南府的時候,也沒想到千斤閘會在城門落下,朱棣的馬被砸死了,朱棣僥幸躲過了一劫。
所以必要的安保檢查,是為了皇帝的安全,也是為了臣子們好。
(本章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