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戰場上的確存在著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大明的馳道,不可能像人的血管一樣,遍布大明每一個角落,到了地方,還需要繼續行軍,騎兵的機動能力,還能夠得到體現,可是馳道快速部署軍隊的能力,還是讓騎營變得尷尬了一些。
李如松的不安,其實是對未知的不安,大明擁有了馳道后,過去許多行軍的經驗都在緩慢失效,而新的經驗還沒形成,這就是未知的不安。
“這一眨眼的功夫就回到京師了?”李如松下車的時候,依舊有些迷茫的看著已經煥然一新的北大營的車站。
北大營的車站,從小土臺,逐漸變成了一個擁有數個車道的大站,一輛輛鐵馬牽引的火車,帶著滾滾濃煙和尖銳的汽笛聲哐哧哐哧的漸行漸遠,李如松呆呆的看著車輛的駛離,大明真的是日新月異。
“回來了?”戚繼光站在車站的月臺上,看到了李如松在四處打量,走了過去,笑著說道。
“見過大將軍。”
“多禮,坐車回來的感覺如何?”戚繼光詢問起了李如松的感覺。
李如松看著身后的大家伙,愣愣的說道:“用鐵馬行軍,可以最快的投入戰斗,若是敵人打著以逸待勞的想法,恐怕要碰的滿頭是包了,這玩意兒現在力氣這么大嗎?三十六匹馬力。”
一個團營算上雜流三千人,一臺三十六匹馬力的升平三號,其實就能拉五十人,要是硬塞可以拉到一百人左右,這次騎營從保定府回京,大明皇帝下旨,當作是壓力測試,共計出動了從升平一號到升平三號,大小機車一千余輛。
戚繼光看著身后仍然散發著余熱的蒸汽機車,無奈的說道:“三十六匹馬力的升平三號,就只有四輛,唉,大司空不敢跟元輔次輔爭鐵馬的數量,只能吃點剩飯。”
鐵馬是個好東西,但是因為產量有限,元輔和次輔都搶,工部能拿到的不多,投入馳道的最新型的升平三號,就四輛,剩下的都送到官廠去了。
這也是申時行要在松江府建鐵馬廠的原因,更多的鐵馬廠、更高馬力的鐵馬、更高的產量,都能促進大明的發展。
李如松卻搖頭說道:“主要是馳道還沒有修到嘉峪關,重開西域還在規劃,若是現在就修通了甘肅段,重開西域提上日程,一切都要為大軍征伐讓路。”
“三日后大閱,你準備好為陛下先導。”戚繼光不再討論鐵馬,說起了大閱的具體事宜。
鐵馬的貨運已經在跌跌撞撞的時間里逐漸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大明每一里的運費,正在快速的下降,但仍然很貴,要做的事兒還有很多很多,但是已經從陛下的大玩具,逐漸變成了拉貨的怪獸,呼嘯而過的鐵馬,拉著沉重的貨物奔騰的場面,已經不能引起人們駐足圍觀了。
而鐵馬,也成為了大明煤銀對流的重要支點之一。
在戚繼光看來,大明君臣們總是在討論著白銀或者說貨幣的流動性,而戚繼光更加在乎,貨物的流通性。
在更多的貨物,還是更多的貨幣之間,戚繼光傾向更多的貨物,只有更多的貨物,才能催促著貨幣的增長和流通,沒有足夠的貨物,貨幣就只是堆積如山的銀塊而已。
大明內外正在快速的煥發出了新的活力,這是一個波瀾壯闊、前所未有的時代,而處于巨變中的人們,反而并沒有意識到這種變化的劇烈。
三月十八日,天未亮的時候,李如松就帶著騎營開始從德勝門入京,因為是操閱軍馬,所以并沒有攜帶火器,而是清一色的陌刀,陌刀全長一丈,刀刃長達二尺一寸的兩面刃,刀柄以紅色麻繩纏繞。